韩匡嗣家族墓地

辽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的白音罕山上。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
- 中文名称
- 韩匡嗣家族墓地
- 出土地点
- 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白音罕山
- 所属年代
- 辽
人物介绍
韩匡嗣之父韩知古,汉族人,是辽太祖21名佑命功臣之一。韩匡嗣是韩知古第三子,太宗朝为右骁卫将军,后又提拔为二仪殿将军。世宗、穆宗两朝多年未被重用。景宗即位后,又对韩匡嗣委以重任。在巴林左旗西北80多公里处,有韩匡嗣夫妇及其子孙的家族墓地。韩匡嗣家族在辽代是一个特殊的家族,它的兴衰是辽朝兴衰的一个缩影。韩氏家族是在辽朝第一家赐姓耶律的汉官家族,为辽朝帝族、后族之后的又一显贵族系,是中原汉人贵族契丹化进而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演化发展过程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缩影,更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体现。从民族团结、草原帝国政体的演变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它,意义非常重要。墓地简介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 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全州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历史意义
2000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三级文博单位对墓地中的五座被盗墓进行了挖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墓志等文物,价值较高。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辽文化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韩匡嗣家族墓地地处偏远,盗挖行为屡禁不止。巴林左旗文化部门虽派驻专人看管,但苦于面积大、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金缺乏等原因,看守困难。建议尽快将韩匡嗣家族墓地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一特殊、大型的墓地更好地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周边环境
辽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的白音罕山上。白音罕山主峰海拔1724.3米,南北走向13公里,东西宽8公里,两翼山梁环抱,形成一个独立宽阔而又封闭的区域。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墓地东南距辽代古城四方城址15公里。韩氏家族墓地依自然环境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西沟和北沟,两区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西沟区发现有20多座墓葬,似一条淡淡的弧线,分布在山梁南坡各处;北沟即韩匡嗣墓区,墓地坡下有一条石砌墓园石墙环绕,站在墓地,能眺望到极远处的群峰和沟壑。这里林木茂盛,獐狍野鹿成群,山坡下草场宽阔,水草丰美,山门外平川沃野,景色秀美。- 乐业 1大石围天坑群
- 那坡 2感驮岩遗址
- 靖西 3古龙山峡谷群
- 右江区 4澄碧湖
- 田林 5“西林教案”遗址
- 凌云 6凌云水源洞
- 右江区 7百色起义纪念馆
- 田东 8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 田东 9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 靖西 10通灵大峡谷
- 隆林各族自治 11天生桥旅游度假区
- 隆林各族自治 12野猪岭景区
- 右江区 13红七军军部旧址
- 乐业 14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
- 隆林各族自治 15大树脚村
- 隆林各族自治 16平流壮寨
- 隆林各族自治 17大烘豹自然保护区
- 隆林各族自治 18天湖(万峰湖)
- 隆林各族自治 19冷水瀑布
- 隆林各族自治 20雪莲洞
- 隆林各族自治 21同福渔洞神韵
- 西林 22古家寨日出
- 隆林各族自治 23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林 24周邦洞群
- 隆林各族自治 25张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