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护城河

襄阳护城河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亚洲最宽护城河。得益于此,襄阳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襄阳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书法名城”等称号。
- 中文名称
- 襄阳护城河
- 别 名
- 华夏第一城池
- 行政区类别
- 湖北省襄阳市
- 面 积
- 91万平方米
- 长 度
- 5060米
- 平均宽度
- 180米
- 最宽处
- 250米
历史记载
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也正因为有护城河的庇护,襄阳城声名显赫,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历史上的襄阳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基本”。後代史学家对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有这样的总结 :“襄阳为楚北大郡……代为重镇,故典午之东迁,赵宋之南渡,忠义之士,力争上游,必以襄阳为扼要;晋之平吴,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阳,为建瓴之势。”(清·王万芳《襄阳府志》)历史上,襄阳发生的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共有200多次。从每次的战局来看,襄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原战争的全局。尤其是当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时,襄阳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襄阳历史上历时最长、战斗最残酷的一次战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阳大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1267年至公元至1273年,持续了6年之久。最後,樊城失守,襄阳失去依附,加之长期遭受围困,城内物质匮乏,等待救援无望,守将吕文焕率部投降。襄阳城失守後,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公元1274年,元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於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并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其中,襄阳城高池深,是造成襄阳大战之所以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自古评价
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1987年襄阳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所以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诗句“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穿城过”之说。自古也是商贾汇聚之地。古代诗人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此番评价已经镌刻在诸葛亮文化广场的诸葛亮青铜塑像底座上。景点典故
襄阳能走到今天,有两个功不可没的大功臣,它们就是护城河与古城墙。护城河很宽,平均宽度超过了180米。水是碧绿的,两旁种满了老柳树。 老柳树有着粗壮的树干,翠绿的叶子和青绿的河水互相衬托着,真是美不胜收。也许是最近经常下大雨的缘故吧,护城河的水位上涨了许多。说到这里,使我不禁想起当年诸葛亮在护城河边的城楼上抚琴弹奏,使用空城计逼退魏家兵的情景。历尽沧桑的护城河水拍打着岸边,它的微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象在演奏一首胜利的赞歌。城墙守在河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七大古城墙之首。它已经下岗了,只能让后人赞叹它的一生。或许现在的它,只是一个妆点城市的点缀品,但它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千百年来,它陪伴着战士们抵抗外敌、它坚守着襄阳古城、解放战争中它目睹了解放军攻破敌人防线,解放襄阳城。今天的城墙和护城河,已不再是昔日对付敌人的城防工事,它的美丽的身影,妆点着城市的风景,也在无声的告诉后来的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保护措施
按照《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起,襄阳开始全面改造护城河,对南门桥至民主路桥的护城河进行清淤,清淤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对护城河拥军桥附近360米河道进行扩宽,在护城河拥军桥附近河道两边进行景观建设,绿化面积达2.2万平方米。- 烈山区 1龙脊山风景区
- 象山区 2相山风景区
- 濉溪 3临涣古城
- 烈山区 4化家湖水库
- 象山区 5淮北刘开渠纪念馆
- 濉溪 6临涣文昌宫
- 象山区 7桓君山藏书处碑
- 象山区 8相山森林公园
- 象山区 9淮北世纪广场
- 濉溪 10淮北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 象山区 11淮北市博物馆
- 象山区 12相山庙
- 象山区 13凤凰山南麓墓群
- 象山区 14南湖风景区
- 象山区 15马援墓
- 象山区 16淮北相山公园
- 濉溪 17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 象山区 18淮北显通寺
- 烈山区 19塔山风景区
- 濉溪 20乾隆湖景区
- 象山区 21惠我南黎
- 濉溪 22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 烈山区 23洪庄生态园
- 濉溪 24石山孜遗址
- 杜集区 25水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