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遗址
大张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城西北7.5公里处大张村西100米处的黄土台地上。北依山坡,西近荆水,地势北高南低,背坡向阳,遗址高出河床近3米,总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断崖上灰坑时隐时现,地表灰层相连,遗物相当丰富。遗址内陶、石器并存。石器均系河卵石精磨而成,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铲等;陶器以泥制红陶为主,夹砂陶次之,还散存着部分泥质黑陶及灰陶。
- 中文名称
- 大张遗址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汝州市城西北
- 占地面积
- 3万平方米
- 著名景点
- 内陶、石器
简介
词条名
大张遗址分类
一、河南大张遗址二、山西大张遗址详解
河南大张遗址:
等级: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河南省汝州市骑岭乡大张村。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为红陶,但器内多为灰色,质地紧密,器形趋于灵巧。有些陶器有彩绘,但纹理简单。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磨光黑陶为主,灰陶次之。纹饰大多为兰纹、细绳纹,间有少量的方格纹。器形有高领罐、敛口钵、大口缸、鬲、鼎、深腹缸等。其文化性质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发展的一个环节。1959年在此地修建水库时,发现了此遗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遗址上进行了科学发掘,1963年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属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遗址内涵丰富,陶、石器并存。断崖上灰坑时隐时现,地表灰层相连,遗物颇为丰富。大张遗址1959年修水库时有所损毁,文化层仅存约1米厚,其居住区、墓葬区、烧陶区已无法考证,遗址采集的遗物标本分为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均系河卵石精磨而成,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铲、石镞等,石斧平顶或略弧顶,呈圆柱形体,刃平,双面刃,仅磨刃部,大小不等。石凿,平肩,长方形柱体,平面刃或双面刃,通身磨光,石质均为青石。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的黑陶。彩陶均为残片,陶土细腻,火候高质地坚硬。上述陶质,大部分为素面磨光,纹饰单纯,仅见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彩绘有S纹、弧形三角纹等。器物有折腹缸、彩陶盆、大口红陶缸等,器物分手制和轮制两种。灰陶和黑灰的陶土似经淘洗,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有条纹、细绳纹,附加堆坟等。器物有束腰杯、附加堆纹花边器盖、条纹罐、灰陶钵等,器物规整,器壁较薄,均为轮制。从采集的实物看,大张遗址文物性质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过渡型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为红陶,但器内多为灰色,质地紧密,器形趋于灵巧。有些陶器有彩绘,但纹理简单。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磨光黑陶为主,灰陶次之。纹饰大多为兰纹、细绳纹,间有少量的方格纹。器形有高领罐、敛口钵、大口缸、鬲、鼎、深腹缸等。其文化性质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发展的一个环节。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东至路边,西至石河岸,北到石渠,南至砖窑。宽255米、长 280米,共71400平方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范围向外扩100米。山西大张遗址:
等级: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新石器、西周、东周、汉。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大张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大张村东北700米处,94年4——9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揭露面积700平方米,发掘战国墓19座,其中大型墓7座。出土青铜器近200件,其中有狩猎纹大铜壶、鼎、匜、扁钟等。遗址北临季节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1米。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东周、汉。采集有仰韶文化晚期的泥质红陶篮纹罐、钵、泥质灰陶盆;西周的泥质灰陶豆、绳纹侈口罐、盆和夹砂灰陶绳纹鬲;东周的泥质灰陶折沿盆、绳纹罐、高柄豆;汉代的泥质灰陶罐、甑及绳纹板瓦等片。- 裕民 1塔斯特风景区
- 裕民 2小白杨哨所
- 裕民 3孙龙珍烈士陵园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4敖包特库热庙
- 托里 5苏拉夏情人谷
- 裕民 6库鲁斯台草原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7哈同山岩画
- 裕民 8巴尔达库岩画群
- 塔城 9伟人山
- 额敏 10野生虞美人
- 裕民 11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2哈尔萨拉白桦林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3蒙王府热气泉旅游度假区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4准噶尔古城遗址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5巴音云都尔敖包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6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 塔城 17快活林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8吉木格瀑布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9阿吾斯奇边双湖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20绿坪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21龙脊谷
- 托里 22石刻突厥石人像
- 托里 23老风口果子沟森林公园
- 裕民 24巴什拜大桥
- 裕民 25巴什拜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