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兴国寺

荥阳市东10公里豫龙镇有个兴国寺,寺边有个村,村以寺定名。
据《荥阳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据传,当时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的慧悟禅师到各地云游,来到豫龙镇,见此处北枕檀山,南临须水源,且有五条河汊蜿蜒伸向这里,状似五条巨龙,当地有“五龙朝圣”之说,便决定在这里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兴国”之意,定名“兴国寺”。建寺初期规模宏大,前后三座院落,有天王殿、前佛殿、阎王殿、大佛殿等,整个寺院占地200亩。宋太平兴国年间进行大修,现存有重修石碑一通。
寺前原有古槐二株,相传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战于北邙。刘邦率众路过这里时,既无村庄,也无寺院,只有一座小庙。庙门东西有两株碗口粗的槐树,刘邦曾系马歇于树下。汉朝建立后,众人呼之为“系马槐”。建寺后,槐树位于仪门两侧,后来一株枯死。到了清代西侧槐树主干已中空如室,能容下四人对坐打牌。古槐盘根错节,形态古怪,东边一枝垂地而上翘,又转向西北,犹如虬龙腾空。清康熙十六年被列为荥阳十景之一,名为“古槐夜雨”。
兴国寺一度改为村学。1938年寺前修水库,学校搬迁,庙宇被拆,佛像石碑被毁,古槐被伐。后因水库干涸,原寺址处成为可耕地。近年由群众集资,自己动手修建了仿古式大殿(左图)、门楼、厢房和围墙等。寻回了散失的唐代与明代的佛像石刻三尊及部分石碑等较珍贵的文物。又从附近村民家中征得部分有价值的文物,成立了兴国寺村文化活动中心。
兴国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
- 西盟佤族自治 1三佛祖佛房遗址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 2孟连宣抚司署
- 江城区 3一眼望三国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 4茶马古道遗址
- 西盟佤族自治 5国门第一寨
- 西盟佤族自治 6司岗里佤族村庄
- 西盟佤族自治 7龙摩爷圣地
- 西盟佤族自治 8上城佛寺
- 西盟佤族自治 9人头桩
- 西盟佤族自治 10西盟佤山云海
- 思茅区 11忙坝鹦鹉
- 江城区 12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 西盟佤族自治 13西盟革命烈士陵园
- 景东彝族自治 14景东文庙
- 澜沧拉祜族自治 15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
- 思茅区 16洗马河公园
- 澜沧拉祜族自治 17虎跳石风景
- 西盟佤族自治 18藤索桥
- 江城区 19斑鸠坡茶马古道
- 西盟佤族自治 20里坎喃朵塔景区
- 西盟佤族自治 21木鼓房
- 澜沧拉祜族自治 22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 西盟佤族自治 23天然溶洞
- 思茅区 24云仙庙山岩子
- 西盟佤族自治 25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