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遗址

康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遗址。1973年发现,1981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试掘,1985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发掘。 遗存有房址多座及灰窖、陶窑、石抹子、陶器等。康家遗址是当前陕西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康家遗址
- 发现时间
- 1973年
- 时 代
- 新石器时代
- 所在地区
- 陕西省西安市
- 级别批次
-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文号
- 国发〔2001〕25号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编 号
- 113-113
- 面 积
- 约19万平方米
- 地理位置
- 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正北方
- 批准时间
- 2001年6月
历史沿革
1973年发现。1981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试掘。1985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发掘。文物遗存
遗址区发现房址300余座,东西成行,南北成排,多为东北一西南方向,个别为东西方向。单个房址为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有的平面呈内外双室的"吕"字型、"凸"字型。房内白灰地面,多设有灶,灶坑内有1~2件陶器。墓葬为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曲肢和俯身。另发现陶窑、窖穴和灰坑等遗迹。遗址文化层厚3~4米,可分五层。发掘情况现已揭露出成排的房址42座,多为长方形圆角,呈“凸”字形,其门道多向南。每座房内中部偏北处设一圆形灶面;白灰已被大量使用,且延续时间长,现已发现储藏白灰的灰窖2座和涂抹用的石抹子;夯筑技术已普遍使用,同时也用土坯砌墙;居住面内多数有柱洞,其最下端为球面朝下的半球体,这是掌握一定力学原理的见证。灰坑10座,多为圆形袋状,亦有筒状、方形圆角袋状。陶窑1座,“非”字形火道。墓葬2座,分别为单人俯身葬(成人)和侧身屈肢葬(幼童),无随葬品。出土陶器主要有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亦有圈足器,常见器形有罐、鬲、晕、瓮、豆、碗、盆、盘、甑、器盖、杯、盂、鬻等,未见鼎;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夹砂褐、红陶和泥质红陶较少,未见彩陶;制法以手制为主,模制和轮制辅之;纹饰以绳纹、篮纹最多。石器以刀最多,另有斧、锛、凿、铲、镰、锤、杵等。骨角器以镞为多,另有锥、针、铲、凿、匕等。蚌器仅有刀和镞。此外还有卜骨和石祖。遗址价值
康家遗址是目前陕西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康家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庄文化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遗址保护
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儿庄区 1台儿庄古城
- 驿城区 2枣庄冠世石榴园
- 滕州 3莲青山
- 薛城区 4薛城遗址
- 滕州 5前掌大遗址
- 薛城区 6中陈郝窑址
- 台儿庄区 7偪阳故城
- 滕州 8滕州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
- 滕州 9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
- 滕州 10王学仲艺术馆
- 枣庄 11龟山风景区
- 枣庄 12甘泉寺
- 滕州 13北辛遗址
- 山亭区 14枣庄抱犊崮
- 枣庄 15枣庄革命烈士陵园
- 枣庄 16枣庄市博物馆
- 滕州 17腾州温泉渡假村
- 山亭区 18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 山亭区 19汉诺庄园
- 枣庄 20枣庄甘泉禅寺
- 山亭区 21建新遗址
- 台儿庄区 22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 薛城区 23冠世榴园
- 枣庄 24国际洋行旧址
- 薛城区 25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