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孜新石器文化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围较为低洼,大雨过后,积水呈现护山河状。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故老乡传此山为天庭中的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红陶,也有少数的蛋壳红陶和黑陶,以及加贝砂灰陶。鼎足、足均为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质松火候低。陶片均无纹饰。
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收细毛孔的面膜,实际面积近12万平方米。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勘察面积100平方米;1992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0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结合考古发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断,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时代明显早于邻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同中国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裴里岗文化遗址时代相近,但是文化内涵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又相互独立。因此,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 裕民 1塔斯特风景区
- 裕民 2小白杨哨所
- 裕民 3孙龙珍烈士陵园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4敖包特库热庙
- 托里 5苏拉夏情人谷
- 裕民 6库鲁斯台草原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7哈同山岩画
- 裕民 8巴尔达库岩画群
- 塔城 9伟人山
- 额敏 10野生虞美人
- 裕民 11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2哈尔萨拉白桦林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3蒙王府热气泉旅游度假区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4准噶尔古城遗址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5巴音云都尔敖包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6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 塔城 17快活林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8吉木格瀑布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19阿吾斯奇边双湖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20绿坪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 21龙脊谷
- 托里 22石刻突厥石人像
- 托里 23老风口果子沟森林公园
- 裕民 24巴什拜大桥
- 裕民 25巴什拜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