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园行宫

夏园行宫位于今辽宁抚顺夏园村,距清永陵2.5公里,距县城25公里。整体建筑群内建宫宅81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集中于中路。 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盛京侍郎得福奉旨所建。
- 中文名
- 夏园行宫
- 始 建
- 于乾隆四十七年
- 位 于
- 今辽宁抚顺夏园村
- 距清永陵
- 2.5公里
人文历史
清代,帝王东巡谒祖是其封建政治活动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夏园行宫则是清代帝王东巡祭祖谒陵的驻跸之所。夏园行宫背山面水,景色秀丽。开始时是为爱新觉罗弘历第三次东巡而拓建的行宫。建筑结构
夏园行宫的整体建筑群占地百余亩,主要有福绥堂、顺宣斋、照殿、阿哥所、垂珠门等。行宫的建筑群夏园行宫体虽取材于青砖青瓦,但建筑工艺精细,铆镌相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建筑群体四周被红墙环绕,呈现出浓厚的满族建筑特征。夏园行宫整体建筑的81间殿房按“五福方寿”的吉祥格局落成。宫内各殿房甬道全部采用五级梯阶。各建筑物檐端取用只兽檐、滚龙脊。“福”、“寿”是历代帝王所沿用的吉祥名词。清代自爱新觉罗玄烨亲政起即选吉日,亲书“福”字,以赐近臣。其贮笔檀匣,清高宗弘历御铭曰:“敛时五福,敷钖庶民,子孙保之,万稷千春”。对于“五福”,《尚书·洪范篇》记有:“五福即五福之气,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于夏园行宫的拓建是在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颁布以后进行的,故而在建筑形式和规格上都受到一定的约束。行宫内各殿座前后沿安持雨搭,前后两处“阿哥所”的设置足见如此。道光九年(1800年),佐领海福尔善在上报修缮下元行宫事宜中,对宫内雨搭的架数做了详细的报告:“行宫,前宫门雨搭3架;福绥堂前沿下雨搭5架,后檐下雨搭4架;顺宣斋前檐下雨搭5架,后檐下雨搭4架;照殿前檐下雨搭7架,后檐下雨搭7架;前阿哥所前檐下雨搭3架,后檐下雨搭1架;后阿哥所前檐下雨搭1架,后檐下雨搭1架。……以上雨搭43架。”兴京地区的清代建筑,设置雨搭是史料记载中所不多见的。它反映出自雍正年间以后,官方建筑己受到《工部工程作法则例》的严格限制。物品收藏
作为清代帝王东巡谒陵驻跸之所的夏园行宫,宫内存藏了大批的古玩名画、珠宝玉器。每次清帝东巡至此,物品均有增设。仅从存内务府“下元陈设”一份物品清单上,即可窥之一斑。其原文是:“永陵行宫陈设查收己交,己由内务府知会总管立案。永陵行宫陈设玉如意案等项共111件”。衰败焚毁
由于下元行宫所处地理位置紧临永陵,故而从拓建伊始即隶属盛京内务府辖。派佐领、防御等官3员,兵40名看守,按月更换。设有专职机构守护,岁岁维修。咸丰七年(1857年),清政府对夏园行宫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葺。此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再无余力对此进行维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苏克素护河水泛滥,尽淹宫之一半,垂珠门内,尚属无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派兵入侵东北,行宫这内的珍玩古物及金银器皿,被其洗劫一空。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新宾一带尽成战场,行宫又遭摧残,沙俄军队不仅把夏园行宫当作捕兵营,而且在临逃时又放了一把大火,从此行宫无存。- 烈山区 1龙脊山风景区
- 象山区 2相山风景区
- 濉溪 3临涣古城
- 烈山区 4化家湖水库
- 象山区 5淮北刘开渠纪念馆
- 濉溪 6临涣文昌宫
- 象山区 7桓君山藏书处碑
- 象山区 8相山森林公园
- 象山区 9淮北世纪广场
- 濉溪 10淮北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 象山区 11淮北市博物馆
- 象山区 12相山庙
- 象山区 13凤凰山南麓墓群
- 象山区 14南湖风景区
- 象山区 15马援墓
- 象山区 16淮北相山公园
- 濉溪 17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 象山区 18淮北显通寺
- 烈山区 19塔山风景区
- 濉溪 20乾隆湖景区
- 象山区 21惠我南黎
- 濉溪 22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 烈山区 23洪庄生态园
- 濉溪 24石山孜遗址
- 杜集区 25水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