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墓石刻也称为吴复墓石雕群,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萧纡乡(今陈集镇)享堂任村。
吴复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以功封安陆侯,追封黔国公,谕葬。墓面向太湖,背靠高岗。神道旁南北对立一组圆雕石刻。自东向西排列翁仲、狮、羊、马、华表各一对,均整块花岗石雕成。翁仲高2.4米,柱剑挺立,威严肃穆。
工艺为镂空与浮雕结合,简繁相宜。马小耳,长鬃,背面浮雕连枝花,腹下镂空;左侧雕驭手,戴圆顶帽,着长皂服,穿布云鞋。驭手和马由整块巨石雕成。神道西有龟形碑座,碑文为大学士刘三吾铭,惜碑已失。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吴复墓石刻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常年全天开放
- 景点级别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无门票
背景人物
吴复(1321-1383年),字伯起,合肥人,生于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以功封安陆侯,死后追封黔国公,谥“威毅”。
洪武16年,吴复驻军贵州普定。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吴复由藩司知印授太平府半济仓大使,擢海盐县(今浙江杭州市)主薄,不久改吴县(今江苏吴县)主簿。
宣德九年(1434年)升吴县知县,妥善处置“百僧同狱”案,免了一场“刀火”之灾,因此大获民声,不久转知柏乡县(今河北省柏乡县),再升工部主事。
景泰初(1450年)为右通政,又擢工部右侍郎,负责治理黄河工程,督苏、松诸郡粮储,又督易州(今属河北省)并奉敕巡边,安定治安。他花钱买一妾,名杨氏,年方17岁,二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由于吴复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一次突然金疮暴发,死于贵州普定。葬礼毕,杨氏殉情自尽。太祖皇帝封她为贞烈淑女。
吴复墓介绍
吴复墓,采用东西向,墓向坐东向西,墓前是一条宽10米的神道,享堂、神墙不复存在。现存神道上有一组石灰岩立体雕塑位于神道两边。自东向西相对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人、华表。刻工采用镂空为浮雕相结合,刀法精湛,为元末明初风格,形象栩栩如生。神道石像已生复原位,墓冢已圈砌修复,享堂规划已做好。“十一五”期间,该墓石刻申报经费,进一步修复吴复墓三期工程,更好地发挥其石刻艺术和历史作用,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申报国保。
吴复石刻
石翁仲一对,2.4×1.1×0.9米(含底座),皆为武将,南老北少,顶盔,穿胄束带,着靴,两手交合胸前,拄剑着地,垂目挺立。
石虎一对1.9×1.6×0.9米,蹲立,小耳,圆睛,宽唇,粗颈,腹下镂空,身披鬃毛。
石羊一对,1.3×1.6×0.8米,跪立,卷角,长首,前后足内踡,身无毛饰。
石控马俑一对,马及驭手为整块巨石雕成,工艺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西侧雕马,2.1×1.8×1米,小耳长鬃,腿粗壮,系嚼口,身着帔,帔面浮雕连枝花,腹下镂空;东侧雕驭手,头戴圆顶帽,身着长皂服,脚踏布云鞋,系长腰带,一手执鞭,手举胸前,另一手执缰,侧身握拳,面均向东朝墓冢方向。
石望柱一对,2.2×0.8米,由三部分组成。柱础,六边形,上大下小,中刻窝臼,素面;柱身,六边形,素面;柱顶,上部为无胆式柱头,下部为圆形仰覆莲台座。南侧华表,柱顶及柱身上部残存约1/3为旧物,柱身下部2/3为新物,柱础为旧物;北侧华表,仅存柱础为旧物,柱身、柱顶整体皆为机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