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士墓

陈英士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陈英士墓始建于1918年,1934年进行扩建,1998年对陈英士墓进行重修。
- 中文名称
- 陈英士墓
- 地理位置
- 位于浙江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
- 始建时间
- 1918年
- 地 位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面 积
- 3000平方米
位置
陈英士墓,位于浙江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距市区约2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计特点
重修后的陈英士墓由石碑坊、墓道和墓穴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道长201米,宽12米;其中中心墓道长100米,宽2.8米。石碑坊高6.25米,宽7.20米,为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岩筑成,石碑坊两侧一对石狮分距左右。石碑坊匾额正中有孙中山手书“成仁取义”四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蒋中正题词“精神不死”。两旁石柱对联,分别有于右任和蔡元培所题。于右任题词:“春尝秋禘生民泪,山色湖光烈士坟”,蔡元培的题词是:轶事足证,可补游侠货殖两传;前贤不让,询是鲁连子房一流”。走过百米墓道,拾级而上,为墓的第一层祭台,祭台两侧又有一对石狮,使陵墓更显庄严肃穆。祭台中央为巨型花岗岩石碑,上镌刻“孙大总统谏辞”,四字一句,共53句212字。表达了孙中山对烈士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感情。沿第一层祭台两侧的石阶而上,即为陈英士墓。墓上圆下方,墓穴正面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为近代湖籍书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善涛所书。墓穴圆顶上刻着覆盖的中国国民党党徽。墓前石碑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陈公英士之墓”。沿陵墓的石壁两边而上为弧形平台,可登高望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2006年05月25日,陈英士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陈英士烈士墓,始建于民国7年,“文化大革命” 中遭严重破坏。1984年国家拨款按原样重新修复,1985年举行重修落成典礼。英士墓由墓、墓道和石碑坊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穴呈正方形,正面刻着“气壮山河”4个大字,系近代湖籍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善意所书。墓顶上雕塑着中国国民党党徽。墓前花岗石墓碑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陈公英士之墓”6个大字。墓道长201米,两旁植翠柏、冬青、广玉兰。陵墓的中央平台,有一大型石品驮着巨碑,碑上刻有孙中山撰、刘三写的“诔词”四言212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陈英土的高度评价。墓道起点处,是12米购见方的牌坊平台,矗立陈英士墓着一座高6.25米,宽7.2米的石牌坊为叫四柱三间冲天式,中心匾额“成仁取义”为孙中山所题,左边横额“浩气长存”是林森手笔,右边横额“精神不死”系蒋中正所书。牌坊的四根立柱上刻有两幅楹联:中间是蔡元培的楹联:“软事足征,可补游侠货殖两传;前贤不让,洵是鲁边子房一流”,两旁是于右任的手笔:“春尝秋禘生民泪,山色湖光烈士坟”。 岘山之巅有建于元代的“雄跨亭”,亭额为元代湖籍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亭柱上的楹联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当春秋佳日,歌哭于斯”。陈英士名其美,该联将“其美”、“当斯”,镶嵌于首尾,讴歌陈英士。纪念人物
陈英士(1878—1916)湖州人,是同盟会主要骨干之一,曾任沪军都督。 民国2年(1913)袁世凯阴谋称帝,陈英士奋起讨袁。失败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并在上海组织反袁武装暴动。民国5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6年5月18日安葬于湖州,死时才38岁。- 石棉 1田湾河
- 名山 2川藏茶马古道
- 汉源 3佛静山
- 雨城区 4高颐墓阙及石刻
- 天全 5喇叭河自然保护区
- 雅安 6樊敏阙及石刻
- 汉源 7清溪古镇
- 宝兴 8泥巴沟风景区
- 汉源 9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 雨城区 10雅安蒙山
- 雅安 11灵鹫山
- 石棉 12安顺场渡口
- 石棉 13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 宝兴 14雅安硗碛
- 雅安 15芦山龙门洞
- 宝兴 16青衣江
- 天全 17二郎山隧道
- 石棉 18雅安安顺场渡口与翼王亭
- 宝兴 19雅安金凤山
- 雅安 20芦山平襄楼
- 天全 21红灵山景区
- 雅安 22芦山飞仙峡
- 宝兴 23雅安蜂桶寨
- 宝兴 24神木垒国家级森林公园
- 宝兴 25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