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塔

仪征天宁寺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仪真隆庆县志》中《天宁万寿禅寺》一文明确记载:“在县治东南,澄江桥西。始自唐景龙三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级,以镇白沙,创永和庵于塔后。[1] 仪征天宁寺塔坐落在城河南岸,与鼓楼对峙,隔河相望,与鼓楼并称为真州“双壁”。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9年),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于明洪武四年重建,现为砖木结构塔身。
- 中文名
- 仪征天宁寺塔
- 始建时间
- 唐代景龙三年(公元709年)
- 所属地区
- 江苏仪征
- 地理位置
- 仪征工农南路与前进东路口
- 别 名
- 天宁塔,仪征天宁寺塔
简介
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9年),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于明洪武四年重建,现为砖木结构塔身。历史变迁
宋崇宁中,僧道坚复建,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中,改天宁禅院。后有楞伽庵,苏子瞻尝于此写经,故名。西有井,名慧日泉,南渡后,迭经兵火,寺塔俱毁。国朝洪武初,僧法刚复建。永乐初,智韶继葺宝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嘉靖中,僧会佛衡重修,增饰重门,岿然散林之胜。嘉靖四十四年,浮图灾,僧法成、法晟重加修造,易以金锥。”,为寺内之塔,建塔是为了镇压白沙,毁于五代十国的战乱;宋代重建,此时寺庙已成规规模宏大的报恩孝禅寺,后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塔以寺名,从此便称为天宁塔。又毁于宋元战火;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又重建,属于砖木结构塔身,是标准的明代早期建筑,但犹有唐宋建筑遗风。明代修成后历经战火,多次维修,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于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建筑景观
塔东原有河一条,水面开阔,东南向有石拱桥坐落于上。河、桥、塔相配构成了小城八景之一“苍桥塔影”,如今画存而景已不在。天宁寺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可在当年,却是雕梁画栋飞檐,金碧辉煌的壮观,无论是春夏秋冬,伫立桥下仰观古塔的雄姿丽彩或登塔远眺,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均是各具特色,令人心怡。尤其是元宵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即挂起红灯,微风吹过,阵阵风铃清脆之声响起在上空,灯塔倒浸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修缮
建国后,天宁寺不存,原址被天宁油米厂所用,天宁寺塔内堆放杂物,塔体残损严重,年久失修。1987年天宁寺塔被仪征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保单位。2003年仪征市政府拨资对天宁寺塔进行了维修,使天宁寺塔又焕发了生机,仪征人可圆登临天宁塔的百年之梦 。建筑结构
塔身外部为正八面形仿楼阁形状,外部层层有回廊,砖木结构建筑;塔体内部为正方形,层层收宿,交错上升,总体气势十分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原有刹件、腰檐、平座等砖木结构已在大火中塌毁,现仅存一砖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现高47.2米,仍为江苏省境内最高之塔,是历代文人来仪征观光的景区。地理位置
- 额尔古纳 1黑山头城址
- 海拉尔区 2呼伦贝尔大草原
- 海拉尔区 3哈克遗址
- 陈巴尔虎旗 4呼伦贝尔草原
- 陈巴尔虎旗 5浩特陶海城址
- 满洲里 6蘑菇山北遗址
- 鄂温克族自治旗 7巴彦乌拉城址
- 鄂温克族自治旗 8辉河水坝遗址
- 扎兰屯 9金刚寺
- 鄂温克族自治旗 10红花尔基森林公园
- 满洲里 11国门景区
- 满洲里 12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3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 额尔古纳 14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 海拉尔区 15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 陈巴尔虎旗 16金帐汗蒙古部落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7尼尔基水利枢纽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8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 陈巴尔虎旗 19呼和诺尔草原
- 牙克石 20绰源国家森林公园
- 扎兰屯 21秀水山庄
- 满洲里 22俄罗斯套娃广场
- 海拉尔区 23海拉尔农业发展园区
- 扎兰屯 24吊桥景区
- 鄂温克族自治旗 25白音呼硕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