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宫碑
天妃宫碑,全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静海寺内,为明南京天妃宫遗物。碑原立于天妃宫中,1997年初迁移于静海寺,供人瞻仰,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明成祖朱棣在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归来而亲自撰写,天妃宫碑高5.48米、宽1.5米、厚0.5米,下承龟趺,上刻螭龙,碑额篆书,碑文正楷。天妃宫碑是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是全世界妈祖文化最高规格的文化遗存,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宗教价值、考古价值是无法估量的。2012年11月,天妃宫碑在内的南京静海寺、天妃宫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日程,2015年完成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遗大会审议。
- 中文名
- 天妃宫碑
- 全 称
-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 修造年代
-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
- 保护级别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鼓楼区静海寺内
- 迁移时间
- 1997年
历史沿革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宫,第四次下西洋时,下令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天妃宫碑),并亲自撰写碑文。天妃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谢其保佑郑和出海平安,虽然东南沿海妈祖庙遍布,历代碑刻也很多,但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只此一块,且此石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因此文化价值极高。天妃宫虽于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天妃宫被毁,建筑无存,但碑尚完好。可惜1932年妈祖生日庙会,由于香火过旺,龟趺昂首部由于被烟火烧烤发烫,又恰逢大雨,热胀冷缩致使其颈部沿裂隙处断裂,断下来的头颈部遭毁未存,直至1997年才用玻璃钢材料进行了仿制接补。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从天妃宫遗址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院中。在迁移过程中,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有关部门用环氧树脂修复,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碑从此连成一体,再不能分成三部分运输。天妃宫原碑址,现已保护,另建碑亭内存有该碑的复制品。御碑规格
天妃宫碑全称是明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四年(1416)四月初六为纪念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归来而亲自撰写的,碑高5.48米、宽1.5米、厚0.5米,下承龟趺,上刻螭龙,碑额篆书,碑文正楷,碑文主要记载了郑和事迹和航海经历,全文共计699字,整个碑重达27吨。妃宫碑文
- 全文如下
地理位置
- 石棉 1田湾河
- 名山 2川藏茶马古道
- 汉源 3佛静山
- 雨城区 4高颐墓阙及石刻
- 天全 5喇叭河自然保护区
- 雅安 6樊敏阙及石刻
- 汉源 7清溪古镇
- 宝兴 8泥巴沟风景区
- 汉源 9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 雨城区 10雅安蒙山
- 雅安 11灵鹫山
- 石棉 12安顺场渡口
- 石棉 13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 宝兴 14雅安硗碛
- 雅安 15芦山龙门洞
- 宝兴 16青衣江
- 天全 17二郎山隧道
- 石棉 18雅安安顺场渡口与翼王亭
- 宝兴 19雅安金凤山
- 雅安 20芦山平襄楼
- 天全 21红灵山景区
- 雅安 22芦山飞仙峡
- 宝兴 23雅安蜂桶寨
- 宝兴 24神木垒国家级森林公园
- 宝兴 25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