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古方城

沈阳古方城存在有2300年。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为1.5公里。即今日的东顺城、南顺城、西顺城、北顺城之内。公元928年辽代建了土城,1388年明朝把土城改建成砖城,内、辟十字街。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定名为盛京。对城内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大规模改建,将原来东西南北各一座城门和城内相应的十字大街改为每面各两座城门及城内的井字大街。又在城内北侧两交叉路口增建跨街耸立的钟楼、鼓楼,同时重修了城墙和城楼,康熙年间又增建外城八座边门,奠定了“八门八关”的城郭规制。使沈阳成为当时和以后二三百年间东北地区最完备壮观的城池。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即于城中营造宫殿,皇太极时期竣工使用。清入关后,尊盛京为国家的陪都,不仅对故宫加以妥善保护和修缮,乾隆年间还在其周围增建了行宫、文朔阁等几十座新建筑,使沈阳故宫成为东、中、西三路并列,早、中、晚三期建筑并存的完整宫殿建筑群,并以至今保存完好的满族宫殿建筑特色享誉于世。此外,坐落在沈阳城东、北郊的清太祖“福陵”和清太宗“昭陵”与宫殿遥相呼应,共同构成清初国都的独特风貌。城内外寺塔宫观星罗棋布,南有慈恩寺,北有长安寺、太清宫,四周还有天主教堂、穆斯林寺庙,儒、佛、道、伊斯兰和‘天主教等都有各自的领地和信徒。古城之中的故宫北门处有一座中心庙,是沈阳古城的中心定位点。沈阳就是以它为轴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展。近代以来,办学之风蔚起,孔庙的学官、贵族的皇学,新式的各类洋学堂并存共处,此消彼长,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尚。沈阳自古便是周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市井民俗即有关东地方特色,又体现出汉、满、蒙、回等多民族的风情,并不断融入时代风尚。
- 铜陵县 1铜陵螺丝山青年公园
- 铜官山区 2铜陵市博物馆
- 铜陵县 3铜陵大通
- 铜官山区 4铜陵市科技馆
- 铜官山区 5螺蛳山景区
- 郊区 6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 铜官山区 7相思树
- 铜陵县 8铜陵凤凰山
- 狮子山区 9铜陵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 铜官山区 10天井湖公园
- 郊区 11慈堂湖
- 铜官山区 12永泉农庄
- 狮子山区 13乌木山广场
- 铜官山区 14义安园
- 郊区 15澜溪老街
- 狮子山区 16东湖湿地公园
- 郊区 17铜陵大士阁
- 狮子山区 18东湖休闲中心
- 郊区 19大通古镇
- 郊区 20大通钟楼
- 郊区 21铜陵白暨豚养护场
- 铜官山区 22铜文化广场
- 狮子山区 23农林村
- 郊区 24皖陵珍稀动物养殖场
- 铜陵县 25东湖休闲娱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