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山次生林

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面积1049公顷,1984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22日经国家科协批准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主要保护对象为次生森林生态系统。
物,据初步考证,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七种,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油松林、落叶阔叶杂木林、蒙古栎林、栓皮栎林、辽东栎林、榆木林、山杨林、核桃楸林、栾树林、枫树林、白蜡林、丁香林、悬钩子林等。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穿插攀援林中,形成特殊的密林景观,著名的野生猕猴桃满山遍野,藤蔓上一簇簇的果实,碧绿翠滴,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被誉为“水果之王”。春季有迎春花、山杏花、山桃花、山梨花、迎红杜鹃等等,夏季有东陵八仙花、中华秋海棠、山梅花、丁香花、照山白等等,秋季有石竹花、旋复花、角蒿花、野菊花、百日红等等,其中被科学家称作“模式植物的花卉”有“东陵八仙花”、“迎红杜鹃花”。区内生长着各种名贵中草药200多种。主要有:丹参、桔梗、知母、柴胡、玉竹、沙参、百合、远志、黄岑、地黄、苦参、藿香等,品种极丰富,在林下和山阴沟谷潮湿之处有多种蕨类植物和苔藓、地衣等,森林中还繁生着多种食用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主要有:黄檗、胡桃、核桃楸、野大豆、地锦草、猫眼草、京大戟等。
- 中文名称
-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天津市蓟县境内
- 气候类型
- 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
- 占地面积
- 1049公顷
- 设立时间
- 1995年
- 保护对象
- 次生森林生态系统
历史沿革
八仙山的地层是距今14亿至18亿年间由古海沉积的长城系石英岩。到距今一亿年的时候,燕山地区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地质现象:燕山运动断裂,出现了褶皱和隆起,呈现了山地的面貌,八仙山的地貌也基本形成。明朝崇祯皇帝因天寿山无佳穴可选,就派风水先生远足跋涉到了昌瑞山附近,看中了这一带的好风水,准备在这一地区建造皇家陵园。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看中了东陵的这方宝地,却没有在他在位时修建皇陵。康熙时期开始修建皇陵。清王朝还在八仙山附近的黄花山麓、石头营村后建了6座王爷陵。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无力支付东陵护卫军的军饷,便宣布“清东陵风水禁区”开禁,“以林代饷”。各地的木商蜂拥而至,对八仙山以及周边的森林进行了掠夺性砍伐。在这次历史性的灾难中,八仙山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八仙山地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是冀东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斗争中,八仙山用它的天然屏障保护了八路军和老百姓,是抗日前线的烽火台。而日本侵略军也将这里作为轰炸的重点,使原本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八仙山森林又惨遭炮火的洗劫。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在八仙山一带建立了蓟县国营林场,对八仙山及周边的林区进行了40多年的育林养护,使八仙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逐渐恢复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区少见的保留着原始森林特性的天然次生林区。1984年12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蓟县八仙桌子天然次生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从1984年到1988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又组织了有关科学家对八仙山进行了长达4年的资源摸底以及综合性调查。1990年4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八仙桌子保护区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7月,保护区更名为“天津市蓟县八仙山自然保护区”。1995年11月,国务院在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后做出决定,命名八仙山保护区为“八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360公顷,并确定了八仙山在自然保护、科普研究和旅游资源上的定位。1996年6月1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游人开放。1999年11月22日经国家科协批准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地理环境
位置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国家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蓟县城东北约30公里 ,地处北京 、天津、唐山 、承德四市之腹心,东临金碧辉煌的清东陵,西接巍峨壮观的黄崖关长城,南濒碧波荡漾的翠屏湖,北依雄奇险秀的雾灵山。气候
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10℃,7月份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4.5℃,1月份平均气温-7.2℃,极端最低气温-21℃,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以上的天数为180天。八仙山山峰起伏,云笼雾罩,常出现千变万化的云海景象。因矗立于华北平原北缘,距海较近,有面迎从太平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多地形雨,俗有“一年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保护区内年平均降水量超过800mm;据1993~1996年实测,年降水量均超过900mm,是华北地区降水最多、湿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1250~1300mm,最多1897.6mm。全年积温4200℃,全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20千卡/cm.年。春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一般风力为3~5级。夏季相对湿度60~80%,无霜期195天。地形
该区地处燕山山脉西侧尾支,最高峰羊楼海拔1052米,是天津市地势最高,群峰汇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主峰“聚仙峰”海拔1052米。保护对象
植物
在保护区内,生长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等区域多种植物,据初步考证,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七种,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油松林、落叶阔叶杂木林、蒙古栎林、栓皮栎林、辽东栎林、榆木林、山杨林、核桃楸林、栾树林、枫树林、白蜡林、丁香林、悬钩子林等。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穿插攀援林中,形成特殊的密林景观,著名的野生猕猴桃满山遍野,藤蔓上一簇簇的果实,碧绿翠滴,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被誉为“水果之王”。春季有迎春花、山杏花、山桃花、山梨花、迎红杜鹃等等,夏季有东陵八仙花、中华秋海棠、山梅花、丁香花、照山白等等,秋季有石竹花、旋复花、角蒿花、野菊花、百日红等等,其中被科学家称作“模式植物的花卉”有“东陵八仙花”、“迎红杜鹃花”。区内生长着各种名贵中草药200多种。主要有:丹参、桔梗、知母、柴胡、玉竹、沙参、百合、远志、黄岑、地黄、苦参、藿香等,品种极丰富,在林下和山阴沟谷潮湿之处有多种蕨类植物和苔藓、地衣等,森林中还繁生着多种食用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主要有:黄檗、胡桃、核桃楸、野大豆、地锦草、猫眼草、京大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