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膜盖蕨
《中华本草》:大膜盖蕨
拼音注音
Dà Mó Gài Jué
英文名
Immersed Leucosteg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大膜盖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ucostegia immersa(Wall.)Presl[Davallia immersa Wall.]
原形态
植株高45-70cm。根茎长而横生,密被淡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及淡锈色长柔毛。叶远生;叶柄长20-35cm,禾秆色,光亮,无毛;叶片长三角状卵形,长25-35cm,基部宽约17-25cm或稍大,先端渐尖,三回羽状;羽片10-20对,基部不对称,楔形,斜向上,长三角形,柄长5-15mm,基部1对最大,长12-20cm,宽6-10cm,先端有浅裂的尖尾,上部的羽片渐缩短;一回小羽片约10对,斜卵形至长圆形,斜向上,渐尖,基部下侧1片最大,长5-7cm;末回小羽片5-6对,近菱状卵形,先端圆并有钝齿,基部斜楔形,上缘浅裂;裂片2-3个,边缘有锯齿;叶脉多回分叉,每一钝齿有小脉1条,先端有棒形的水囊。孢子囊群大,第1末回小羽片上有1-2个,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大,扁圆形至肾圆形,灰色,全缘,基部着生,宿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2800m的山地混交林下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主跌打损伤;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微苦,性温。有活血散瘀的功能。用于腰膝酸痛,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叶黄杨根
- 大豆黄卷
- 山里红
- 大叶千里光
- 弹刀子菜
- 大还魂草
- 大叶骨碎补
- 大箭
- 丁萝卜
- 大地柏枝
- 大头陈
- 野猪肉
- 老虎须
- 小花琉璃草
- 尖山橙
- 柳叶绣球菊
- 香蓼
- 柴胡叶链荚豆
- 隔山撬
- 红须须
- 豆腐渣果
- 椿叶
- 对叉疔药
- 鳗鲡
- 碎米蕨
- 戟叶瓦韦
- 毛黐头婆
- 黄花香薷
- 秀丽野海棠
- 连香树
- 酥
- 南丹参
- 橘叶巴戟
- 化金丹
- 没药
- 五爪金龙
- 美味牛肝
- 牛尾泡
- 毒芹根
- 缩砂蜜
- 九牛薯
- 大麦
- 薯莨
- 水冬瓜
- 藏绵芪
- 马兜铃
- 兜兰
- 秋木瓜
- 大叶凤仙花
- 木蝴蝶
- 疏叶香根芹
- 天文草
- 蚌壳草
- 熊尾草
- 蕨
- 东风橘根
- 单根木
- 光素馨
- 丁香露
- 老君须
- 地瓜
- 乌金草
- 黄葵
- 兴木蒂那布
- 大四块瓦
- 猪獠参
- 猪肾
- 楮茎
- 柘木
- 益母草花
- 棕榈花
- 黄寿丹
- 大叶骨牌草
- 山木通根
- 獐骨
- 白骨走马
- 鸲鹆
- 藏茴香
- 大榆蘑
- 枫香寄生
- 长梗千里光
- 小花清风藤
- 大叶拿身草
- 大叶胡枝子
- 大叶凤尾
- 南五味子叶
- 浮萍
- 阴地蕨
- 红芋
- 天脚板
- 台湾千金藤
- 紫靛
- 南枳椇
- 小麦苗
- 东北雷公藤
- 大画眉草花
- 凤尾搜山虎
- 岩春草
- 蛤叶薯
- 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