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拿身草
《中华本草》:大叶拿身草
拼音注音
Dà Yè Ná Shēn Cǎo
别名
路蚂蝗、粘衣草、山蚂蝗、野毛豆、羊带归、白花饿蚂蝗、饿蚂蝗、水倒提
英文名
all grass of Lax-flower Tickclover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疏花山蚂蝗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smodium laxiflorum D C.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疏生山蚂蝗 半灌木,高50-120cm。茎细瘦,密被平伏短柔毛。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长5-17cm,宽3-8.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圆形或浅心形,上面有疏毛,下面密被平贴短柔毛。腋生总状花序或为顶生圆锥花序,长达28cm,花疏生;花萼长2-3mm,萼齿披针形,密生长柔毛;花冠紫色,龙骨瓣有皱起的附属物;雄蕊10,二体。荚果长2-5.5cm,密生钩状短柔毛,背腹缝线在节处稍缢缩,有4-12荚节,荚节长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茎圆柱形,长50-100cm,密生短柔毛,具不明显的棱,质脆,折断面髓部明显。三出复叶,小叶3,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全缘,长4.5-15cm,宽3-6.2cm,表面枯绿色,下表面具毛茸,两侧小叶较小。气微。有时可见荚果,长1.8-5.8cm,4-12节,节处有缢缩,表面密被带钩的黄棕色小毛。气微。
性味
甘;平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平肝,清热,利湿,解毒。主跌打损伤,高血压,肚炎,肾炎水肿,膀胱结石,过敏性皮炎,梅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胃痛,腹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百里香叶杜鹃
- 小千金
- 红荆芥
- 毛葡萄
- 地红子根
- 花被单
- 芦花
- 满天星
- 剪刀股
- 海康钩粉草
- 杠木
- 黄练芽
- 高粱
- 青钱柳叶
- 狼尾巴花
- 榧枝叶
- 赤石脂
- 蟋蟀
- 钩苞大丁草
- 蛤蟆草
- 使君子叶
- 勒马回
- 狭叶桃叶珊瑚
- 野菱根
- 黄花稔
- 海松子
- 山菅兰
- 一点血
- 黄缅桂
- 黄花夹竹桃叶
- 支柱蓼
- 黄缅桂果
- 满山红油
- 大叶醉鱼草
- 朝天罐
- 龙齿
- 山水芹菜
- 夹竹桃
- 楤木根
- 七里香
- 核桃叶
- 黑老虎
- 南天竹根
- 三消草
- 麻栎
- 白螺蛳壳
- 屎咕咕
- 过山风
- 三颗针
- 野香茅
- 九里香
- 狗舌草
- 金刚散
- 驳骨草
- 双飞蝴蝶
- 鸡屎白
- 土半夏
- 九龙藤
- 制草乌
- 异木患
- 地丁
- 山刺柏
- 青酒缸
- 苦碟子
- 血参
- 向日葵花盘
- 玄精石
- 榆叶
- 石彭子
- 穿山龙
- 紫背天葵草
- 新疆一支蒿
- 绿玉树
- 猪肚
- 地筋
- 铁落
- 马尾伸筋
- 江珧柱
- 南牡蒿
- 海韭菜
- 红管药
- 吐烟花
- 蔷薇花
- 大皂角
- 小乌泡
- 雷公藤
- 越橘
- 松蘑
- 山胡椒叶
- 山梅花根皮
- 黑沙蒿
- 山珊瑚
- 独脚金
- 葫芦叶
- 山牵牛
- 栗毛球
- 酢浆草
- 双肾参
- 狐肉
- 小红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