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点灯
《中华本草》:鬼点灯
拼音注音
Guǐ Diǎn Dēnɡ
别名
小马耳朵、细叠子草、雀灵草
英文名
Herb of Tender Bothriospermum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种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thriospermum tenellum (Hornem.) Fisch. Et Mey.[Anchusa tenella Hornem.;Bothriosper-mum asperugoides Sieb. Et Zuc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拣净,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30cm。茎基部通常多分枝,细弱,平卧或上部斜升,被向上贴伏的糙伏毛。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叶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1-2.5cm,宽5-15mm,先端钝,具小凸尖,基部宽楔形,两面均被向上贴伏的糙伏毛或短硬毛。花序柔弱,细长;花小,单生于叶腋或近于腋生;苞片椭圆形或狭卵形;被伏毛或硬毛;花梗果期不增长;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果期增大,外面密生向上的伏毛;花冠蓝色或淡蓝色,稀白色,长1.5-3mm,先端裂片圆形,喉部有5枚梯形附属物;雄蕊5,内藏子房4裂,花柱短,柱头头状。小坚果4,肾形,长1-1.5mm,表面密生小疣状突起。腹面呈纵椭圆形的环状凹陷。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900m的山坡路边、田间荒地及溪边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台湾、河南等地。
性味
苦涩;平;小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主咳嗽;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止血,炒焦用。
注意
有小毒,慎用。
各家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咳,炒焦治吐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鬼点灯
拼音注音
Guǐ Diǎn Dēnɡ
别名
小马耳朵(《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种草的全草。
原形态
柔弱斑种草,又名:细茎斑种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通常丛生,或从基部分枝,长5~30厘米,基部平卧,上部斜升,具短刚毛。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圆钝,具小凸头,基部窄截形,两面均有平伏刚毛,上部叶渐次变小,无柄,下部叶有柄,长2~4厘米。花小,单生于叶腋,有细柄,长3~5毫米,通常下垂;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长尖,外具刚毛;花冠白色,径约2~3毫米,裂片5,冠筒喉部具5鳞片;雄蕊5,藏于花冠筒内;子房4裂,花柱短,柱头头状。小坚果4,椭圆形,长1.5毫米,宽1毫米,有瘤状突起。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于荒地及山坡。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功能主治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咳,炒焦治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
注意
有小毒,慎用。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龟甲胶
- 苦菜根
- 龙须眼子菜
- 鸽卵
- 柯榔木
- 阔叶假参
- 钩石斛
- 贵州卷柏
- 锅铲叶
- 刺糖
- 高山黄华根
- 苦绳
- 过江藤
- 贵州花椒
- 过腰蛇
- 革质红菇
- 高山芹根
- 苦参实
- 苦壶卢
- 苦瓜子
- 过山消
- 高脚落山箕根
- 苦糖果
- 高山羊不吃
- 白扁豆
- 白背小报春
- 鹳肉
- 赶风柴
- 高山栲
- 高山龙胆
- 栲栗果壳
- 高山柏
- 高粱根
- 百舌鸟
- 高粱米糠
- 骨碎补
- 过坛龙
- 假报春花
- 鸭脚蓼
- 黑节草
- 鸭脚木
- 岩扫把
- 青叶胆
- 软骨藻
- 肉珊瑚
- 鹰爪花根
- 铁扇子
- 牛耳枫
- 牛鼻栓
- 鸟巢菌
- 牛筋条
- 黄颔蛇
- 蝮蛇
- 鸭脚黄连
- 铁篱巴果
- 黑萼棘豆
- 稻谷芒
- 人参叶
- 鸭脚黄边
- 黑珠芽薯蓣
- 蒲种壳
- 蛇婆子
- 黄香薷
- 刀豆壳
- 鸭脚木根
- 稻芽
- 鱼眼草根
- 鸭公树子
- 黑及草
- 瑞香叶
- 薜荔果
- 牛心果
- 黑老头
- 汝兰
- 青娘子
- 青通草
- 粉萆
- 粪箕笃
- 黑心姜
- 跌打老
- 铁蕨鸡
- 人面子叶
- 青天葵
- 香茶菜根
- 青酒缸
- 木本远志
- 木芙蓉叶
- 鸦跖花
- 人尿
- 牛奶莓
- 饭团藤
- 贴生石韦
- 醋栗
- 青杠膏
- 黑大艽
- 破布木
- 长叶山芝麻
- 豆麻
- 通骨消根
- 瑞香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