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葵
《中华本草》:青天葵
拼音注音
Qīnɡ Tiān Kuí
别名
独叶莲、珍珠草、独脚莲、珍珠叶、坠千斤、铁帽子、山米子、天葵、入地珍珠、假天麻
英文名
leaf of Ford Nervilia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毛唇芋兰的块茎和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rvilia fordii (Hanee) Schltr.采收和储藏:7-8月用刀齐地面割取叶片,洗净后生晒或用热水烫。用热水(80℃)烫过的叶片放在竹席上,置于阳光下曝晒,晒至半干时用手将每片叶搓成粒状,搓后再晒干。
原形态
毛唇芋兰,多年生宿根小草本。块茎球形或扁球形,肉质,白色,直径5-15mm。叶基生,常1片,稀2片;叶柄长5-20cm,下部为管状、紫红色的叶鞘包围;叶片膜质,卵状心形,长5-10cm,宽8-12cm,先端急尖,边缘波状,约具20条明显的叶脉,小脉纵横交错成网状。总状花序从块茎抽出,高15-30cm,有花4-9朵。花先于叶开放,常下垂,淡绿色,具反折的线形小苞片;萼片与花瓣几相等,线状披针形,长10-17mm,仅上部略张开;唇瓣白色带紫,长8-13mm,合抱蕊柱,上部3裂,先端和中部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期4-5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生长在背阴的石缝、草丛或林下潮湿的腐殖土中,土壤偏酸性,年均温度在19-22℃。在南方,休眠的球茎4月初萌动,4月底至5月中旬出土,5-9月份叶片生长,9月下旬枯萎,全生育期6个月左右。一般每株1年只长1张叶片,少数2-3片。[br]栽培技术 主要用球茎繁殖。于春末夏初(4-5月)至野外采挖刚出叶的青天葵苗,选较荫凉的地方集中栽培,行株距为10cm×10cm,培育供第2年生产用的球茎,当年形成的新球茎留在地里越冬,次年春挖起作种。3-4月份球茎萌芽前,提前4-5d将培育的球茎挖起,按大小分别放在室内通风处晾1-2d,然后选晴天播种,按行株距17cm×12cm开行点播,播深5-6cm,覆土后畦面盖一层落叶保湿。[br]田间管理 较大的球茎先抽薹开花,后出叶,如不是留种者应将花薹摘去,让球茎抽新叶。5-6月份是青天葵叶片生长最快阶段,在此期间要加强管理,及时拔除杂草,经常保持湿润,防止太阳直射,最好施稀薄粪水1-2次。[br]病虫害防治 斑点病,为害叶片,发现后及时用1:1:200波尔多液喷洒,隔2-3d喷1次。蜗牛,早晚舔食叶片,于早晨和黄昏蜗牛活动时捕捉,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定期喷洒畦边、畦沟,以驱除蜗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海拔400-600m的石山疏林下、石山山脚或密林阴湿处,有时田边或肥沃的地方也有生长。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卷缩成团粒状或缠绕成团。块茎肉质,皱缩成不规则的扁平状,直径5-12mm,类白色或黄白色,多已与茎叶脱落。叶皱缩,灰绿色或黄绿色,膜质柔韧,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心形,长、宽约2.5-7cm(大者可达10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边缘微波状,基出弧形脉约20条,呈膜翅状突起;叶柄稍扁,长3-7cm(有时长达15cm),直径约2.5mm,灰黄色或黄白色,有细纵纹,基部有残留管状叶鞘及从两侧伸出的纤细不定根。气微有草菇香,叶微甘。以叶嫩小、色青绿、具草菇香气者为佳。[br]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长方形或方形,上表皮细胞较小。气孔在下表皮较多见。叶肉组织未分化,均为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的薄壁细胞,内含叶绿体。维管束为外韧型。两粗脉维管束间有1-2细脉维客束,在叶中部的较粗脉维管束小。叶肉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含针晶束。在粗脉突起处亦有针晶束分布。[br]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多角形、不规则长方形、类圆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气孔多见,为不定式,副卫细胞4-7个,以4个为多。[br]球茎横切面:最外层为表皮及2-4列厚壁细胞。基本组织为薄壁细胞,呈类多角形,内含颗粒汰多糖类物质。靠外缘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外韧型,散生,纵横走向。中部的薄壁细胞无粘液细胞,无多糖物质。
性味
甘;凉;无毒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主肺痨咯血;肺热咳嗽;口腔炎;咽喉肿痛;瘰疬;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广西中药志》:阳虚者慎服。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治瘰疬,和肉煎汤服或炒食;理痰火咳血,消火疮,水煎服;浸酒治内伤。2.《陆川本草》:止血,去瘀,治跌打损伤。3.《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解热清心。治肺痨,并解煤毒。4.《广西中药志》:捣烂外涂,可解疮毒。5.《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散瘀消肿,镇静止痛。治精神病,跌打损伤,结肿瘀痛。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天葵
拼音注音
Qīnɡ Tiān Kuí
别名
天葵、独脚天葵、猪乸耳、磨地沙、珍珠叶、半边伞、坠千斤、山米子、铁帽子、小胖药、提心吊胆
来源
兰科芋兰属植物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 (Hance)Schlecht.,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甘,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健脾消积,镇静止痛,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支气管炎,小儿疳积,小儿肺炎,精神病,跌打肿痛,口腔炎,急性喉头炎,疮毒。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新鲜块茎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小儿疳积、疝气痛:[b]青天葵[/b]鲜块茎2~4钱,炖猪瘦肉或鸡蛋吃。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青天葵
拼音注音
Qīnɡ Tiān Kuí
别名
独叶莲(《陆川本草》),独脚莲(《南宁市药物志》),珍珠叶(《广西中药志》),坠千斤、铁帽子、山米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青莲(广东)。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兰科植物芋兰的叶或带球茎的叶。
①广西地区于夏季采叶,洗净或用沸水拖过,晒至半干时用手搓成粒状,边晒边搓,第一次须单叶搓,以后可数叶合搓,每日搓2~3次,至晒干为止。
②广东地区于6~9月间,挖取全株,除去根茎,仅留球茎及叶,洗净曝晒,并将叶片包裹球茎,搓成球状,再晒至足干为度。
原形态
多年生宿根小草本,高约10~27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地下茎作不规则的球状,肉质,白色,径约1厘米。茎极短或无。叶根生;多为1片,2片的罕见,呈圆形,长4.5~6厘米,宽约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脏形,全缘或略呈波状,绿色,叶脉明显,自叶基向叶缘伸出,数约20,侧脉纵横交错而呈网状;叶柄圆柱形,长约8厘米,粗约3毫米,有多数纵行条纹,接近地面部呈青紫红色。花梗长约20~30厘米,节间有退化鳞片包覆,鳞片有淡紫红色脉纹;总状花序;花冠下垂,不整齐,5片,披针形,唇瓣1片,白色,有紫红色脉纹,内面被绒毛,雄蕊与雌蕊合生成合蕊柱。果实椭圆形,多数。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的石山疏林下,或田边。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产广西、广东等地。
形状
干燥叶呈灰褐色至灰绿色,卷成团粒状,叶柄扁平,有纵向条纹。广东产的商品,叶中多裹有球茎。以干燥、叶小、有香味者佳。
性味
甘,凉。
①《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和。"
②《陆川本草》:"味淡辛麻,微温。"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凉,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散瘀,解毒。治肺痨,痰火咳血,瘰疬,肿毒,跌打损伤。
①《岭南采药录》:"治瘰疬,和肉煎汤服或炒食;理痰火咳血,消火疮,水煎服;浸酒治内伤。"
②《陆川本草》:"止血,去瘀,治跌打损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解热清心。治肺痨,并解煤毒。"
④《广西中药志》:"捣烂外涂,可解疮毒。"
⑤《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散瘀消肿,镇静止痛。治精神病,跌打损伤,结肿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广西中药志》:"阳虚者慎服。"
复方
治精神病:坠千斤块根一个,胡椒一粒。水煎,为一次量。日服一次,连服一月。(《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花鹅掌柴
- 磨盘根
- 胡桃树皮
- 血见愁
- 费菜
- 跌打老
- 河乌
- 石头菜
- 大叶矶松
- 弹裂碎米荠
- 苦檀子
- 大千生
- 竹鱼
- 九节菖蒲
- 湖广草
- 柃木
- 猴楠
- 枫柳皮
- 鲛鲨白
- 柄果槲寄生
- 叶下花
- 珍珠梅
- 全毛悬钩子
- 石鮅鱼
- 鳣鱼肝
- 矮地茶
- 魔芋
- 太阳海星
- 四方藤
- 震天雷
- 南瓜花
- 益母草
- 仙百草
- 紫麻
- 刺玫果
- 屈头鸡
- 竹茹
- 宽筋藤
- 覆盆子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辣辣菜
- 蜈蚣旗根
- 关白附
- 篦梳剑
- 草地早熟禾
- 铁线草
- 木薯
- 土黄芩
- 溪黄草
- 西归芹根
- 撒发
- 虫白蜡
- 蛎菜
- 鲤鱼鳞
- 铁篱巴果
- 枫寄生
- 土人参
- 蚱蜢
- 糖橘红
- 杜松实
- 鸡眼草
- 苜蓿根
- 翠雀花
- 落葵花
- 野扁豆
- 野葡萄藤
- 山狸子肉
- 蘡薁
- 小草
- 长毛香科科
- 螺厣草
- 腊梅
- 钩苞大丁草
- 里白
- 水桐木
- 树茭瓜果
- 鲨鱼胆
- 千年健
- 大树三台
- 香叶根
- 上山虎
- 柞树叶
- 黑面叶
- 黄背草果
- 毛八角莲
- 香花刺
- 山半夏
- 翡翠
- 虱草花
- 山樱桃
- 秋海棠果
- 刺苞南蛇藤
- 刺通草
- 烧伤藤
- 水翁花
- 芹花
- 车前草
- 蚍子草
- 猪殃殃
- 单叶铁线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