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刺
《中华本草》:枸橘刺
拼音注音
Gōu Jú Cì
别名
臭橘刺。
英文名
Spine of Trifoliate-orang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树上的棘刺。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剪取枝刺,晒干。
原形态
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园作绿篱。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刺单一,多带有部分小枝,长1-7cm,基部常扁平,刺端锐尖。表面黄绿色至暗绿色,顶部略带黄棕色,有细纵纹及点状突起。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绿色。气微香,味淡。
性味
辛;平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止痛。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水煎;含漱
各家论述
《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枸橘刺
拼音注音
Gōu Jú Cì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
功能主治
《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乳香
- 樟木子
- 慈竹气笋
- 茴香
- 扁竹兰
- 灵香蒿
- 桂皮
- 化香树果
- 芫荽茎
- 石蒜
- 花皮胶藤
- 黄花蔷薇
- 倒水莲
- 矩圆线蕨
- 花蚊虫
- 囊距翠雀
- 宁波溲疏
- 新疆藁本
- 千打锤
- 鹤虱风
- 灯心草根
- 棱枝卫矛
- 扁青
- 沙蓬
- 苏头
- 一口红
- 托里贝母
- 黄栌枝叶
- 大叶菜
- 白花油麻藤
- 尼泊尔鸢尾子
- 女儿红根
- 柠鸡儿果
- 柠条子
- 大风药叶
- 扭筋草
- 弹刀子菜
- 楠藤
- 石芥菜
- 滇藁本
- 大青根
- 墨七
- 甜地丁
- 梅
- 乌桕
- 马兰
- 大活
- 大枣
- 木瓜核
- 梦花
- 木苎麻
- 梅梗
- 杧果
- 木豆叶
- 乌榄叶
- 乌尼参
- 榠樝
- 乌桕子
- 木槿皮
- 木槿子
- 木槿叶
- 万丈深茎叶
- 木麻黄种子
- 马刀肉
- 乌榄仁
- 乌当归
- 杜鹃兰
- 蔓荆子
- 乌梢蛇
- 蜜桶花
- 乌桕叶
- 乌木屑
- 万年柏
- 万年蒿
- 乌头叶蛇葡萄
- 万年青花
- 木天蓼子
- 万寿菊花
- 万年青根
- 万年青叶
- 万寿菊
- 面根藤
- 木姜子叶
- 五叶木通
- 万年青
- 回阳生
- 砖子苗
- 乌奴龙胆
- 万年松
- 万年藓
- 乌桕根皮
- 木芙蓉叶
- 母猪半夏
- 乌榄树皮
- 芒气笋子
- 乌头附子尖
- 乌桕木根皮
- 万寿菊叶
- 大榆蘑
- 大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