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
《中华本草》:岩黄连
拼音注音
Yán Huánɡ Lián
别名
岩胡、岩连、菊花黄连、土黄连。
英文名
Root of Meadowrue Corydalis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石生黄连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C.thalictrifolia Franch.nonJameson ex Regel]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
岩黄连 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发达。茎1-3条,丛生,软弱。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状卵武艺有,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尖,边缘具粗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弯;柱头2裂。蒴果圆柱状,略弯曲。种子多数,圆形,种阜杯状,包住种子一半。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类圆柱形或贺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全草含小檗碱(berberine),消旋卡文定碱(cavidine),去氢卡文定碱(dehydrocavidine),消旋岩黄连碱(thalictrifoline),左旋-13β羟基金罂粟碱(13β-hydroxystylopine),右旋四氢掌叶防已碱(tetrahydropalmatine),左旋四氢非洲防已碱(tetrahydrocolum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rine)等生物碱。
性味
苦;凉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主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点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岩黄连
拼音注音
Yán Huánɡ Lián
别名
岩胡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岩黄连的根。秋后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倒圆锥形,肉质。茎单一或丛生,高15~2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柄较长:叶片革质,羽状复叶,小叶片3深裂或3浅裂,最后裂片先端圆钝,或微有浅裂。总状花序顶生。蒴果线形,膜质,黄色,成熟时2瓣裂。种子细小。
生境分布
生于山岩上。分布贵州。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复方
①治火眼、翳子:岩黄连、龙胆草各一钱,上梅片五分。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
②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五钱,蒸酒二两服。
③治急性腹痛:岩黄连二钱,生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冻青叶
- 五色梅根
- 多花沿阶草
- 杏枝
- 肖菝葜
- 木天蓼子
- 地苏木
- 蓝花侧金盏
- 母猪菜
- 罗裙带根
- 洋白蜡树
- 向日葵壳
- 锦香草叶
- 獭皮毛
- 山香草
- 苋根
- 喉痧药
- 牙新渊
- 勒鱼
- 米仔兰
- 木棉
- 下山虎
- 楸木果
- 山刺梨
- 和筋草
- 沙棘豆
- 山杨柳
- 大芒萁
- 狭头橐吾
- 独一味
- 毛稔
- 辣子草
- 柿木皮
- 蛤蒌
- 樗叶
- 核桃青龙皮
- 红雀珊瑚
- 乌鱼刺
- 棉花杜仲
- 黎辣根
- 地锦
- 楤木
- 冬瓜子
- 灰树花
- 铁篱笆
- 树葫芦
- 鲤鱼胆
- 当归藤
- 地胆
- 龙眼肉
- 石南叶
- 水鬼蕉
- 大叶楠
- 黄麻子
- 荷叶金钱
- 石蜡红
- 红根草
- 鸡蛋花
- 白补药
- 云牛膝
- 松蘑
- 大麻漆
- 丁香树皮
- 柳杉叶
- 地黄连
- 细穗爵床
- 椿叶
- 木天蓼根
- 百部还魂
- 伏牛花
- 棉花藤
- 细轴荛花
- 黑花韭
- 小柿子
- 裂叶翼首花
- 红蓝地花
- 过江藤
- 蓝花子
- 石岩鸡
- 黄秋葵叶
- 都拉
- 荷叶蒂
- 凉三七
- 大皮消
- 岩胡椒
- 萱藻
- 凤尾茶
- 托盘
- 藤乌
- 番荔枝叶
- 小铜锤
- 夏至草
- 水将军
- 太白艾
- 甜茶
- 红景天
- 树三角枫
- 细叶马料梢
- 杜梨
- 细花丁香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