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油
《中华本草》:胡桃油
拼音注音
Hú Táo Yóu
出处
出自《普济方》《纲目拾遗》:核桃油,好者补火,若坏核桃榨取者有毒,味劣,不宜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种仁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 (C.DC.)Dode]采收和储藏:将净胡桃种仁压榨,收集榨出的脂肪油。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20-25m。树皮灰白色,幼时平滑,老时浅纵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显的叶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鳞;髓部白色,薄片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50cm,小叶5-9枚,有时13枚,先端1片常较大,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5cm,宽3-6cm,先端钝圆或锐尖,基部偏斜,近于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有侧脉11-9对,脉腋内有一簇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与叶同时开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长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长圆形,小苞片2,长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状,直立,生于幼枝顶端,通常有雌花1-3朵,总苞片3枚,长卵形,贴生于子房,花后随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线形,高出总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2裂,呈羽毛状,鲜红色。果实近球形,核果状,直径4-6cm,外果皮绿色,由总苞片及花被发育而成,表面有斑点,中果皮肉质,不规则开裂,内果皮骨质,表面凹凸不平,有2条纵棱,先端具短尖头,内果皮壁内具空隙而有皱折,隔膜较薄,内里无空隙。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带。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辛;甘;性温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润肠;驱虫;止痒;敛疮。主肾虚腰酸;肠燥便秘;虫积腹痛;聤耳出脓;疥癣;冻疮;狐臭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9-15g;外用:适量,涂搽。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补火。2.《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胡桃油
拼音注音
Hú Táo Yóu
出处
《普济方》
来源
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榨取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
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3~6钱。外用:滴耳或涂搽患部。
复方
①治伤耳成疮出汁者:胡桃,杵取油纳入。(《普济方》)
④治耳疳: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医宗金鉴》滴耳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天香炉
- 牛角瓜
- 软丝藻
- 豺皮樟
- 点乳冷水花
- 窄叶鼠李
- 红马蹄乌
- 风箱树根
- 乌奴龙胆
- 豆梨
- 龟血
- 石鮅鱼
- 刀灰树
- 大夜关门
- 荆芥根
- 圆叶白杨树
- 车桑仔
- 见血住
- 牧马豆
- 木竹子油
- 银箔
- 泡掌筒
- 杏子
- 朝鲜崖柏
- 紫荆木
- 六月寒
- 蛇菰
- 毛瓣绿绒蒿
- 枪乌贼
- 白补药
- 催吐白薇
- 兔毛蒿
- 桧叶
- 大叶树萝卜
- 常春藤
- 小升麻
- 文蛤
- 小泡通树
- 红陈艾
- 白饭豆
- 圆叶乌头
- 水毛花
- 野芭蕉
- 单花鸢尾
- 杯苋根
- 野木瓜果
- 悬钩茎
- 小金梅草
- 半支莲
- 小二仙草
- 夜交藤
- 落新妇
- 一枝旗
- 苍蝇草
- 酢浆草
- 鸽粪
- 东方乌毛蕨叶
- 毛冬青叶
- 苘麻
- 黄毛山牵牛
- 珍珠伞
- 黄芩
- 宽叶紫萁
- 鬼柳树
- 抽筋草
- 啄木鸟
- 凤尾蕉花
- 草蛛
- 矮脚苦蒿
- 冬葵根
- 碎骨红
- 羯布罗香
- 银花子
- 紫葳茎叶
- 藁本
- 豪猪毛刺
- 剑叶耳草
- 黄羊肉
- 风藤草根
- 金丝猴
- 桦木皮
- 莲蓬草
- 杨枸花
- 角翅卫矛
- 川榛
- 石胆草
- 万年青花
- 粘鱼须
- 藤茶
- 倒爪草
- 水田碎米荠
- 小倒钩藤
- 黄细辛
- 地茄子
- 人参条
- 海松子
- 石老虎
- 地筋
- 大叶醉鱼草
- 海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