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茄
别名
金耳环、耳环锤
来源
茄科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微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根1~2两,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海南茄
拼音注音
Hǎi Nán Qié
别名
衫纽藤、卜古雀、金纽头、细颠茄、耳环草、小丁茄
英文名
fruit of Hainan Nightshade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海南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procumbens Lour- Hance.[S. haina -nen se Hanc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地下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m。茎直立或平卧,多分枝,小枝无毛,具黄土色基部宽扁的倒钩刺,嫩枝、叶下面、叶柄及花序柄均被分枝多、无柄或具短柄的星状短绒毛及小钩刺。叶互生;叶柄长4-10mm;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不相等,近全缘或作5个粗大的波状圆浅裂。蝎尾状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萼杯状,4裂,裂片三角形,在两面先端无被星状绒毛;花冠淡红色,先端深4裂,裂片披针形,外被星状期待毛;雄蕊4,花丝长约1mm,花药长约6mm;子房球形,先端被星状毛,花柱长约7mm,先端2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光亮,宿存萼向外反折,果柄长约2cm,先端膨大;种子淡黄色,近肾形,扁平。花期春、夏、秋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散风热;活血止痛。主感冒;头;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辛、苦、性温。有祛风散瘀、止痛、平肝、截疟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月经不调,感冒头痛、疟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叉苦
- 地瓜子
- 线叶蓟
- 芫荽
- 郎伞木
- 蛇附子
- 芸香
- 藕
- 土良姜
- 催产草
- 地菍果
- 芋梗
- 虾壳钱
- 十三年花
- 串铃草
- 锡
- 小灵丹
- 佛杜树
- 小年药
- 血满草
- 秀丽野海棠
- 狗尾草子
- 鳕鱼骨
- 红马蹄草
- 槟榔花
- 鸡心七
- 田菁
- 竹节参
- 金顶蘑
- 海南虎皮楠
- 无风自动草
- 藤三七
- 盒子草
- 白苋
- 百部
- 三色堇
- 秋海棠
- 赤火绳
- 马肝
- 水杨柳
- 大鱼鳔花
- 桑叶露
- 刺萆薢
- 麦斛
- 黄草乌
- 车螯
- 水甘草
- 水飞蓟
- 淡竹叶
- 菘子
- 网脉橐吾
- 芦子兰
- 黄皮叶
- 罗布麻
- 野菱根
- 刺瓜
- 白花映山红
- 山海棠
- 瓶蕨
- 水底龙
- 岩石羊
- 东方乌毛蕨叶
- 山核桃仁
- 水丁香
- 痰火草
- 碧桃干
- 蒲葵根
- 祖师麻
- 牛耳枫子
- 合欢皮
- 大叶酸藤子
- 风箱树花
- 犀牛皮
- 黑面叶根
- 熊脂
- 桐油
- 东北红豆杉
- 车前状垂头菊
- 双籽棕
- 钗子股
- 高粱
- 岩指甲花
- 小寸金黄
- 西南菝葜
- 庵摩勒
- 小果野葡萄藤
- 蝈蝈
- 杨梅根
- 变蛋
- 大铜钱菜
- 昙花茎
- 人参须
- 化香树叶
- 黄莲花
- 苦参实
- 老虎耳根
- 黄荆
- 荷蒂
- 海南茄
- 川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