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乌毛蕨叶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东方乌毛蕨叶
拼音注音
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
英文名
Leaf of Oriental Blechnum
出处
出自《野生药植图说》。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的嫩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echnum orientale L.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状茎粗壮,直立。叶柄坚硬,长可达60cm以上,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0-120cm,宽25-40cm,1回羽状复叶,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羽片多数,斜展,互生,狭线形,长15-23cm,宽1-1.5cm,渐尖,无柄,全缘;叶亚革质,细脉密集,平行,分叉或单生;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肋两旁着生,囊群盖同形,向中肋开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华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
苦;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野生药植图说》:捣敷肿痛,可消肿、拔毒、生肌。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东方乌毛蕨叶
拼音注音
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
出处
《野生药植图说》
来源
为乌毛蕨种植物乌毛蕨的嫩叶。
原形态
乌毛蕨,又名:东方乌毛蕨、大风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直立。叶柄坚硬,长可达60厘米以上,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0~120厘米,宽25~40厘米,1回羽状复叶,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羽片多数,斜展,互生,狭线形,长15~23厘米.宽1~1.5厘米,渐尖,无柄,全缘;叶亚革质,细脉密集,平行,分叉或单生;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肋两旁着生,囊群盖同形,向中肋开口。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分布西南、华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
《野生药植图说》:"捣敷肿痛,可消肿、拔毒、生肌。"
备注
本植物的根茎(贯众)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新裂耳蕨
- 车前状垂头菊
- 岩石羊
- 木瓜
- 青海鸢尾子
- 薯莨
- 宜昌荚蒾叶
- 枫香树根
- 大麦泡
- 朴树
- 茄根
- 小花清风藤根
- 辛夷
- 秋海棠
- 泥炭藓
- 母猪半夏
- 水苋菜
- 猩猩木
- 倒爪草
- 衣鱼
- 红川乌
- 海白石
- 甜地丁
- 黑塔子叶
- 葛叶
- 红酸杆
- 金雀儿
- 红须须
- 鱼肝油
- 青鱼胆草
- 徐长卿
- 小接骨丹
- 芸香
- 半边风
- 云南荚蒾根
- 红管药
- 野京豆
- 海南三七
- 牡荆
- 黄颡鱼颊骨
- 亮叶桦叶
- 半边菜
- 龙船花茎叶
- 荔枝壳
- 虎皮楠
- 野草香
- 小赤麻
- 紫玉盘
- 大茶药根
- 落地生根
- 野扁豆
- 胡莲
- 蒲州豉
- 棕榈子
- 隔山撬
- 大三叶升麻
- 青头雀
- 刺楸茎
- 毛枝鱼藤
- 黄花菜子
- 槟榔花
- 紫背天葵草
- 庵 (艹闾)子
- 还亮草
- 铁苋
- 黄疸树
- 杯苋
- 牛尾菜
- 昙花
- 赤胫散
- 无风自动草
- 竹节参
- 止泻木皮
- 良藤
- 山黄麻叶
- 凹朴皮
- 庵 (艹闾)
- 伯乐树
- 巴旦杏仁
- 柏勒儿茶
- 白铃子
- 安胎药
- 白屈菜
- 扁豆藤
- 白附子
- 白檀
- 八角莲叶
- 冰
- 白腹锦鸡
- 搬倒甑
- 白草
- 斑点虎耳草
- 斑竹壳
- 柏树
- 半枫荷
- 白绒草
- 白背三七
- 白脂麻
- 白豆蔻壳
- 白饭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