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壳
《中华本草》:荔枝壳
拼音注音
Lì Zhī Ké
英文名
Litchi exocarp, Lichee exocarp
出处
出自《本草蒙筌》《纲目拾遗》:或饮荔枝酒过醉,则以荔枝壳浸水饮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chi chinensis Sonn.采收和储藏:6-7月采收成熟的果实,在加工时剥取外果皮,晒干。
原形态
荔枝 常绿乔木,高10-15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cm,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mm;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cm,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布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形状
干燥的外果皮,呈不规则的开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数小瘤状突起,内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质而脆。
化学成分
含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性味
苦;凉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除湿止痢;止血。主痢疾;血崩;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
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方》橡实散)②治血崩: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然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2.《纲目》: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3.《广西中药志》:洗湿疹。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荔枝壳
拼音注音
Lì Zhī Ké
出处
《本草蒙筌》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
形状
干燥的外果皮,呈不规则的开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数小瘤状突起,内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质而脆。
化学成分
含多酚氧化酶。
功能主治
治痢疾,血崩,湿疹。
①《纲目》:"痘疮出发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
②《广西中药志》:"洗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方》橡实散)
②治血崩: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㈡荔枝壳30克,水煎服。
③解食荔枝过多,腹胀消化不良:荔枝壳水煎服。
各家论述
《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然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老鼠刺
- 莲雾
- 蓝花绿绒蒿
- 狼毒
- 痢止草
- 辣根菜
- 厚朴花
- 老虎姜
- 腊梅
- 菱叶
- 菱茎
- 落花生枝叶
- 蓝花扁竹
- 狼尾草
- 狼紫草
- 绿豆衣
- 老枪谷子
- 落地荷花
- 罗浮柿
- 芦子兰
- 狼尾草根
- 蓼螺
- 藜
- 疬子草
- 裂叶堇菜
- 绿豆升麻
- 绿豆皮
- 绿豆芽
- 罗勒
- 郎伞木
- 隆萼当归根
- 零余子
- 莲座蓟
- 狼肉
- 老虎耳
- 芦竹根
- 芦茎
- 莲子草
- 蓝桉根皮
- 狼麻
- 路边姜
- 辽东鳞毛蕨
- 绿青
- 老白花树皮
- 火把花
- 小叶眼树莲
- 良藤
- 小果栀子
- 轮伞五加
- 铃当子
- 老虎俐根皮
- 老鼠耳
- 葎草花
- 蓝茶
- 蓼实
- 蝼蛄虾
- 轮环藤
- 连翘
- 铃兰
- 羚羊角
- 落花生
- 蓝花葱
- 陆英根
- 莨菪
- 萝芙木
- 落地小金钱
- 离根香
- 篱栏网
- 绿包藤
- 绿矾
- 绿萼梅
- 罗星草
- 羚羊肉
- 长节耳草
- 芦竹箨
- 萝芒树皮
- 瘤毛獐牙菜
- 罗甸沟瓣
- 芦竹
- 菱叶山蚂蝗
- 萝藦
- 落新妇
- 蓝锭果
- 路路通
- 轮叶棘豆
- 轮叶马先蒿
- 和他草
- 芦子藤
- 绿叶五味子
- 芦山藤
- 茖葱
- 辣木通
- 绿花独活
- 里白
- 落霜红
- 螺厣草
- 裂叶双盖蕨
- 罗裙带
- 儿茶
- 高粱火焰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