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茎
《中华本草》:芦茎
拼音注音
Lú Jīnɡ
别名
苇茎、嫩芦梗
英文名
Reed Stem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形状
性状鉴别 呈长圆柱形,长30cm,直径0.4-0.6cm。表面黄白色,光滑,具光泽。有的一侧显纵皱纹,节间长10-17cm,节部稍膨大,有的具残存的叶鞘,叶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环节纹,其下有的具3-5mm宽的粉带,内表面淡白色,有的具残存的绒毛状髓质横膜。质硬,较难折断,断面粗糙,中空;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质素(lignin)和小麦黄素(tricin)。
性味
甘;寒
归经
心;肺
功能主治
清肺解毒;止咳排脓。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120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敷。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苇茎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2.《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芦茎
拼音注音
Lú Jīnɡ
别名
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夏、秋采取。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木质素32.42~30.36%,灰分2.20~2.00%,水分9.47~7.00%。
性味
甘,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肺。
功能主治
治肺痈烦热。(性味以下出《纲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
复方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槐仁三十枚,瓜瓣半升。细切,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千金方》苇茎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火把花
- 小叶眼树莲
- 良藤
- 小果栀子
- 轮伞五加
- 铃当子
- 老虎俐根皮
- 老鼠耳
- 葎草花
- 蓝茶
- 蓼实
- 蝼蛄虾
- 轮环藤
- 连翘
- 铃兰
- 羚羊角
- 落花生
- 蓝花葱
- 陆英根
- 莨菪
- 萝芙木
- 落地小金钱
- 离根香
- 篱栏网
- 绿包藤
- 绿矾
- 绿萼梅
- 罗星草
- 羚羊肉
- 长节耳草
- 芦竹箨
- 萝芒树皮
- 瘤毛獐牙菜
- 罗甸沟瓣
- 芦竹
- 菱叶山蚂蝗
- 萝藦
- 落新妇
- 蓝锭果
- 路路通
- 轮叶棘豆
- 轮叶马先蒿
- 和他草
- 芦子藤
- 绿叶五味子
- 芦山藤
- 茖葱
- 辣木通
- 绿花独活
- 里白
- 落霜红
- 螺厣草
- 裂叶双盖蕨
- 罗裙带
- 儿茶
- 高粱火焰苞
- 硫黄
- 硫黄菌
- 蕗蕨
- 蓝实
- 篱天剑
- 轮叶铃子香
- 木瓜
- 虎睛
- 鸡爪风
- 狸尾草
- 广金钱草
- 沙生风毛菊
- 海杧果
- 水胡满
- 大叶蒟
- 黑沙蒿
- 山白菊
- 荸荠
- 泡花子
- 鲎尾
- 苎麻皮
- 圆叶南蛇藤茎
- 粗灰钉
- 螳螂跌打
- 老虎耳根
- 蛇不见
- 浆水
- 杜鹃花果实
- 菜子七
- 刺齿凤尾蕨
- 羊踯躅根
- 酒瓶花
- 无花果根
- 香鼬
- 光慈姑
- 毛草龙
- 鳖甲
- 臭黄荆叶
- 银杏叶
- 双肾子
- 急性子
- 栝楼子
- 柽柳
- 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