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生风毛菊
《中华本草》:沙生风毛菊
拼音注音
Shā Shēnɡ Fēnɡ Máo Jú
英文名
arenarial Saussurea
出处
始载于《甘肃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沙生风毛菊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ussurea arenaria Maxim.采收和储藏:夏季开花时采收,洗净,晾干。
原形态
沙生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高3-5cm。根茎顶端分枝,颈部被棕色的残存叶柄鞘。茎极短,被白色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5-4cm,被腺毛;叶片狭长圆形,长超过花序,长4-7cm,宽1.2-1.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狭成柄,边缘具深波状齿,上面绿色,密被腺毛,中脉凹陷,下面密被白色绒毛,中脉突起。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1.5cm,总苞片形,长约2cm,总苞片5层,卵披针形,绿以,有的带紫色,疏被白色绒毛,内层条形;和状花深紫色,长约1.5cm。瘦果长3mm,具黑色花纹;冠毛污白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300-4300m的山坡、砂地、干河滩地。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的挥发油中主含β-芹子烯(β-selinene),含量达39.950%,还含二氢去氢木香内酯(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4-methyl-2,6-di-tert-butylphenol),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十八烷(octadecane),十九烷(nonadecane),1,1,4,7-四甲基1α,2,3,4,4α,5,6,7b-八氢-1H-环丙[e]薁[1,1,4,7-tetram-ethyl-1α,2,3,4,4α,5,6,7b-octahydro-1H-cycloprop[e]azulene],十五烷(pentadecane),4-甲氧基-1-叔丁氧基苯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功能主治
表风热;解毒;止血。主风热感冒;疮产怕痈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感冒发烧,疮疡痈肿,食物中毒,外伤出血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藿香
- 山蟹
- 山飘儿草
- 山莴苣
- 焰爵床
- 涩梨
- 伯乐树
- 三加
- 山茴芹
- 山道年蒿
- 山苦草
- 水鬼蕉
- 石刷把
- 紫檀
- 玉帘
- 石蜡红
- 水麻
- 碎骨子
- 玉竹
- 玉山芎穷
- 柄马勃
- 庵摩勒
- 连翘
- 白花灯笼
- 山蛩虫
- 山麻杆
- 金鱼藤
- 水藿香
- 地胆
- 三叶乌蔹莓
- 益母草
- 岩蜈蚣
- 八仙过海
- 蓑草
- 沙糖根
- 八月札
- 麻腐
- 燕窠土
- 山鸡腿
- 四轮草
- 白山苔
- 冬珊瑚
- 山苦菜
- 山韭菜
- 海莲果
- 山黄麻叶
- 盐麸根白皮
- 水蛇
- 塔黄
- 盐麸树白皮
- 山荔枝果
- 红茎黄芩
- 珊瑚草花
- 绿段草
- 烟油
- 缘桑螺
- 腺花香茶菜
- 水香柴
- 黄茄花
- 鹿齿
- 水藁本
- 山螃蟹
- 千脚虫
- 沙棘
- 山慈姑
- 柏脂
- 白千层叶
- 伴蛇莲
- 曼陀茄根
- 扇蕨
- 算盘子根
- 碎米蕨
- 三分三
- 益智
- 神香草
- 扁藤叶
- 苏木
- 肾炎草
- 眼子菜
- 榆耳
- 苏铁蕨
- 缘毛筋骨草
- 荔枝藤
- 芸薹子油
- 碎米荠
- 南沙参
- 硬皮马勃
- 匐地风毛菊
- 粟米泔汁
- 砂茴香
- 山白果根
- 扭子菜
- 白侧耳
- 桂子
- 白云瓜梗
- 硬皮褐层孔菌
- 三叶委陵菜根
- 桃茎白皮
- 山茱萸
- 三匹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