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铁树叶
《中华本草》:山铁树叶
拼音注音
Shān Tiě Shù Yè
别名
剑叶木、乌猿蔗
英文名
Leaf of Cambodia Dracaena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舌兰科植物小花龙血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Pleomele cambodiana(Gagnep.)Merr.et Chu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碎,鲜或晒干。
原形态
山铁树,常绿灌木。高3.5-4m。叶簇生于分枝顶部;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0-50cm,宽1.2-4cm,先端长渐尖,具锐尖头,基部抱茎;中脉不明显。圆锥花序长达2m,有极多分枝;花黄色,长约8mm,通常3-5(-10)朵簇生于花序分枝的每一节上;有极短花梗;花被管短,裂片披针形,长约6mm;雄蕊6,短于花被;子房椭圆形,长约3.5mm,花柱长3mm。浆果球形,具种子1颗,或三棱状卵形而有3颗种子。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密林中或栽于庭园。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叶折曲,边缘向背面反卷,上部常纵裂开,展平后呈细长条形或剑形,长30-90cm,宽1.5-5cm。两面黄棕色或棕绿色,半革质,中脉稍厚,不突起,密被纵条纹,先端细尾尖,下部略变窄而基部抱茎,全缘。质韧,不易折断。气微,味辛、微麻。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止咳平喘。主咯血;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哮喘;痢疾;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鲜者30-15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广西中草药》孕妇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铁树叶
拼音注音
Shān Tiě Shù Yè
别名
剑叶木、乌猿蔗
出处
《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龙舌兰科植物山铁树的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常绿灌木。叶互生,聚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革质;无叶柄。花两性,成顶生的圆锥花序;小花具细弱的花柄,基部有膜质小苞片3枚;花冠管状,裂片6;雄蕊6,花丝丝状,花药背着;子房3室。浆果球形。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栽培或野生。分布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
性味
味甘淡,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治咳血、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哮喘,痢疾,小儿疳疾,跌打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鲜者1~5两)。外用:捣敷。
注意
孕妇慎服。
复方
①治大小便出血:鲜山铁树叶五两。煎汤,白糖调服。
②治咳血、吐血、衄血:山铁树五两,龙芽草、白茅根各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梧桐
- 山菠萝根
- 山莓
- 鲫鱼藤
- 柿饼
- 红缘层孔菌
- 岩石羊
- 马牙半支
- 蘽根
- 葎草根
- 海芋
- 熊肉
- 四大天王
- 砂仁壳
- 刺黄连
- 狗肾
- 散血藤
- 竹荪
- 栗毛球
- 藕粉
- 饭团藤
- 岗松
- 柽柳
- 树茭瓜果
- 长管蝙蝠草
- 蛏壳
- 地精草
- 地蜂子
- 博落回
- 十两叶
- 鲛鲨白
- 山大颜
- 岩檀香
- 金剪刀草
- 三消草
- 梨
- 白龙穿彩
- 九龙藤
- 花生壳
- 箭杆风
- 猪脬
- 扭筋草
- 奶浆参
- 假连翘
- 铁苋
- 野冬菊
- 荩草
- 石彭子
- 高粱根
- 石蟾蜍
- 墓头回
- 透茎冷水花
- 水枇杷
- 华萝藦
- 帽兰
- 徐长卿
- 菊花参
- 荔枝草
- 箭叶蓼
- 苦木
- 稻草
- 椴树
- 岩筋菜
- 香榧草
- 铁藤根
- 红毛草
- 李树胶
- 滑石
- 一点红
- 矮人陀
- 烟胶
- 回阳生
- 石荠苎
- 圆萼刺参
- 舒筋草
- 核子木
- 砂生槐
- 合掌草
- 水红木根
- 莲座蓟
- 人参须
- 海茄子
- 蚍子草
- 洋芋
- 条裂山莴苣
- 白线薯
- 黄葛树
- 山飘儿草
- 毛黄堇
- 铁扫帚
- 人参条
- 礜石
- 屎咕咕
- 急性子
- 草木王
- 鸡骨香
- 红花木莲
- 蓬莱草
- 升登
- 麻柳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