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筋草
《中华本草》:扭筋草
拼音注音
Niǔ Jīn Cǎo
别名
老鸦酸、酸溜溜、酸黄瓜。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Yellow Oxalis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酢浆草科植物紧密酢浆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alis stricta L.采收和储藏:春末夏初,采收全草,晒干。
原形态
紧密酢浆草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地下根茎细长,疏被鳞片。茎直立,或倾斜向上,被柔毛,折断时有酸汁。叶膜质,互生;叶柄长,纤细;无托叶;掌状复叶;小叶3枚,倒心脏形,先端圆钝,有明显凹头,基部阔楔形,全缘,下面有毛茸或无毛,无小叶柄,叶片昼开夜合。春夏,枝梢、叶腋抽花梗,梗端生花l-4朵,稍呈聚伞状;花萼5裂;花瓣5枚,黄色,椭圆形;雄蕊10,花丝基部连合;子房由5心皮构成,5室,花技5枚,柱头头状。蒴果近圆柱形,成熟时果瓣开裂,反卷,宿存于轴上,果梗亦向下反卷,与果实成锐角,开裂时有弹力,种子细小,卵形稍扁,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荒野、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东及河北、山西、河南、台湾、湖南。
化学成分
含 4-O-(3-羟基苯甲酸)-β-D-葡萄糖甙-6'-硫酸酯[4-O-(3-hydroxybenzoic acid)-β-D-glucoside-6'-sulfate]。叶含膨压因子(turgorins)。
性味
味苦;性寒;小毒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祛瘀止痛。主流火;肿毒;淋病;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取汁搽。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扭筋草
拼音注音
Niǔ Jīn Cǎo
别名
老鸦酸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酢浆草科植物紧密酢浆草的全草。春末夏初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地下根茎细长,疏被鳞片。茎直立,或倾斜向上,被柔毛,折断时有酸汁。叶膜质,互生,叶柄长,纤细,掌状复叶;小叶3枚,倒心脏形,先端圆钝,有明显凹头,基部阔楔形,全缘,下面有毛茸或无毛,无小叶柄,叶片昼开夜合。春夏,枝梢、叶腋抽花梗,梗端生花1~4朵,稍呈聚伞状;花萼5裂;花瓣5枚,黄色,椭圆形;雄蕊10枚,花丝基部连合;子房由5心度构成,5室,花柱5枚,柱头头状。蒴果,近圆柱形,成熟时果瓣开裂,反卷,宿存于轴上,果梗亦向下反卷,与果实成锐角,开裂时有弹力。种子细小,卵形稍扁,褐色。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荒野草丛中。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痛,散热,消肿,祛瘀。煎服治丝虫病(流火)初期,淋病,跌打损伤;捣敷治肿毒,汤火伤,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吐烟花
- 山桂花
- 标杆花
- 胡椒
- 莸
- 黑风散
- 栀子花
- 猪鬃刚
- 鸽粪
- 鲨鱼胆
- 虾蟆
- 奶浆参
- 刺叶苏铁
- 砗磲
- 蒿雀
- 法半夏
- 羊吊钟
- 牛筋果
- 金钟花
- 牛胞衣
- 李根
- 大树三台
- 雉脑
- 莲雾
- 刺山茶果
- 刺糖
- 刺萼悬钩子
- 黑面叶
- 盘石龟
- 附子
- 没药
- 刺藜
- 黑色鳞毛蕨
- 鷃
- 九节茶
- 刺蓬花
- 蜀羊泉
- 羊屎果树皮
- 老虎刺
- 糖芥
- 炉甘石
- 鲫鱼
- 山藤藤果
- 黄唇鱼鳞
- 峨参叶
- 风湿木
- 水蔓青
- 虫莲
- 文蛤肉
- 马尾伸筋草
- 痢止草
- 野芝麻
- 贵州落地金钱
- 大臭黄荆
- 方儿茶
- 香胶木叶
- 高山大黄
- 大酸浆草
- 海芙蓉
- 马蹄细辛
- 牛至
- 刺蓼
- 黑豆衣
- 打碗花
- 刺果甘草
- 黄背草果
- 刺莓果
- 青脚莲
- 蜂胶
- 黄牛毛藓
- 飞廉
- 匙叶草
- 山樱桃
- 黄锁梅
- 刺山茶根皮
- 香石藤果
- 刺苞南蛇藤
- 绵三七
- 烧伤藤
- 假葡萄
- 野洋参
- 托柄菝葜
- 蚍子草
- 猫儿屎
- 全蝎
- 假耧斗菜
- 马刀
- 东风菜根
- 金边龙舌兰
- 胖大海
- 狼油
- 楮头红
- 砒霜
- 黄明胶
- 鹿茸
- 马蹄甲
- 三叉凤尾蕨
- 金腰燕
- 大叶云实
- 黄花紫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