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泷草
《中华本草》: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三角叶
英文名
Herb of Cordate Circaea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caea cordata Royle[C.cordiophylla Makino]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具地下铺匐枝;芭圆柱形,绿色,全株被毛,茎被长展毛和稍弯的尖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8cm,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3-6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浅锯齿或近全缘,两面疏生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花梗长3-4mm,密被短柔毛;萼筒倒卵形,裂片2,长卵形,被微柔毛,花瓣2,阔倒卵形,顶端2裂,白色,长约2mm;雄蕊2;子房下位,2室,花柱伸出,长3-4mm,柱头头状,顶端凹状。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长2.5-3mm,直径约2.5mm,有沟,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产或近等长。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50-3200m的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疮痈肿毒;疥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生肌。治疥疮,脓疱: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当,用菜油调擦或干扑于溃烂处。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贵州草药》),三角叶(《贵州药植目录》),都格里巴(苗名)。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柳叶菜科植物牛泷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绿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卵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疏生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叶柄长4~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萼筒卵形,裂片2;花瓣2,宽倒卵形,短于萼裂片,顶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实或近等长。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分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
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
复方
①治疥疮,脓庖:夜抹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量,用菜油调撩或干扑于溃烂处。
②治刀伤:夜抹光捣绒敷伤处。(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泷草
拼音注音
Niú Lónɡ Cǎo
别名
夜抹光、都格里巴
来源
柳叶菜科牛泷草Circaea cordata Royl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陕西、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疥疮,脓疮,刀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鸟不企
- 牛骨
- 盘龙参
- 蚯蚓
- 苹果皮
- 菩提树花
- 催产草
- 黄荆
- 尿桶弓
- 人参须
- 福建柏
- 牛膝茎叶
- 柠檬桉叶
- 牛耳枫子
- 牛肋巴
- 牛蹄
- 女贞子
- 扭序花
- 泥鳅
- 牛脂
- 欧李
- 南烛根
- 女儿红叶
- 牛毛七
- 牛肚
- 牛肠
- 麻根
- 柠檬根
- 楠藤
- 牛奶浆根
- 马蹄荷
- 牛耳枫枝叶
- 牛轭草
- 红母猪藤
- 牛腰子果
- 糯芋
- 女娄菜
- 奶浆柴胡
- 牛喉咙
- 牛奶浆
- 牛扁
- 牛白藤
- 牛筋
- 牛肝
- 牛至
- 鲇鱼
- 南苜蓿
- 奴柘刺
- 拿虎
- 牛尾泡
- 牛抄藤
- 牛王肺筋草
- 牛羊草结
- 牛耳大黄
- 马蹄荷根
- 牛蒡根
- 千脚虫
- 羊乳
- 荔枝藤
- 牛儿藤
- 牛肺
- 牛肾
- 糯稻根须
- 糯米条
- 偏翅唐松草
- 南烛
- 牛伴木
- 牛尾蒿
- 牛耳草
- 牛舌草
- 荞麦七
- 萍蓬草子
- 爆仗竹
- 帕梯
- 白花蛇头
- 乔木紫珠
- 水玉簪
- 白叶不翻
- 瓢瓜
- 鸡肫草
- 委陵菜
- 湖北海棠根
- 飘拂草
- 芡实
- 鯆鱼
- 木鳖根
- 铁力木
- 一扫光
- 鲤鱼脑
- 红背叶
- 水仙
- 寒莓叶
- 聚头蓟
- 绛梨木叶
- 石仙桃
- 凫肉
- 醋柳果
- 苦参实
- 块茎糙苏
- 川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