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光
《中华本草》:一扫光
拼音注音
Yì Sǎo Guānɡ
英文名
Herb of Twinflower Groundsel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双花千里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dianthus Franch.[Cacalia diantha (Franch.) Hand.-Mazz.]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又花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粗壮。地上茎常弯折,上部有直立长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互生;具细长叶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4-20cm,宽1-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乃至近心形,边缘有细密的浅锯齿,下面色浅,两面近无毛,或下面沿脉被短微毛,羽状脉4-5对,上部叶较小,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近无梗,排列成复伞房状,生于上部叶腋和茎端,有数厘米长的伞房花序梗;数个伞房花序丁于茎端又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筒状,长4-5mm;总苞片4个,条形,先端钝,稍被行,基部被绵毛;花全为管状,管状花1-3个,通常2个,黄色;无舌状花。瘦果,圆柱形,长约3mm;冠毛浅红褐色,长约4m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溪岸及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急性结膜炎;疮疖;皮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扫光
拼音注音
Yì Sǎo Guānɡ
来源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双花千里光Seneeio dianthus Franch.,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全草,切段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湿,止痒。用于急性结膜炎,疮疖,皮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一扫光
拼音注音
Yì Sǎo Guānɡ
别名
榆古兴噶尔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一扫光的全草。7~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全株被白色短柔毛。叶互生,长圆形至广披针形,长4~12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规则的三角形锯齿;有叶柄。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总苞片1列;花黄色,舌状花极退化,管状花两性。瘦果具长冠毛。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及灌木丛中,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治急性结膜炎,疮疖,皮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辞典》
《万病回春》卷七:一扫光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头上肥疮。
用法用量
香油调搽。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七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芦竹箨
- 黑面叶
- 大泡通叶
- 水翁叶
- 杉材
- 关东丁香
- 毛果算盘子
- 云南荚蒾根
- 白苋
- 桐子花
- 中国繁缕
- 小狮子
- 藤乌头
- 枳椇叶
- 紫油木叶
- 枳椇根
- 小对叶草
- 金丝草
- 朱蕉花
- 石蜈蚣
- 柱果木榄果
- 白背三七
- 土草果
- 兔肉
- 西南文殊兰
- 树刁
- 枣树皮
- 雾水葛
- 黄荆
- 樗白皮
- 黑花韭
- 紫背绿
- 紫花卫矛
- 红筷子
- 裂叶双盖蕨
- 毛叶白粉藤
- 龙爪叶
- 鞭叶铁线蕨
- 井边茜
- 甜果藤
- 牛角瓜
- 穿鞘花
- 杜鹃花果实
- 野扇花果
- 黄麻叶
- 三果木皮
- 小黄树
- 野山茶
- 蜀葵叶薯蓣
- 倒插花
- 麦奴
- 扶桑
- 三角叶风毛菊
- 书带蕨
- 海参内脏
- 润鳞鳞毛蕨
- 野决明
- 旋花苗
- 细叶刺针草
- 中华胡枝子
- 莲须
- 观音苋
- 猴樟果
- 楮茎
- 柞木枝
- 火腿
- 蒺藜
- 蓖麻蚕
- 穗花杉叶
- 匙叶龙胆
- 大驳骨
- 狭叶荨麻
- 木通根
- 黄龙藤叶
- 蜜蜡
- 九管血
- 十姊妹
- 杜楝
- 天山花楸
- 野薴麻
- 丝绵
- 紫椴
- 鳞瓦韦
- 云南野砂仁
- 弹裂碎米荠
- 球花党参
- 梨枝
- 合掌草
- 甘青铁线莲
- 山杨树皮
- 山楂根
- 地瓜子
- 青兰
- 酒糟
- 马铃根
- 镰形棘豆
- 白鱼尾果
- 梓木
- 龙须眼子菜
- 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