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柄短肠蕨
《中华本草》:毛柄短肠蕨
拼音注音
Máo Bǐnɡ Duǎn Chánɡ Jué
别名
贯众
英文名
Widened Twin-sorus Fern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毛柄短肠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antodia crinipes(Ching) Ching[Diplazium crinipes Ching]采收和储藏:全年或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1-1.5m。根茎直立,顶端和叶柄基部密被黄褐色、线形鳞片,长约1cm,边缘黑色,稍开展。叶簇生;叶柄长30-60cm,粗约5mm,直立,坚硬,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叶片纸质,无毛,三角形,顶部渐尖并为羽状,长70-100cm,基部宽约80cm,二回羽状;羽片约8对,互生,斜向上,相距8-10cm,柄长4-5cm,基部1对最大,长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20-25cm,先端渐尖;小羽片10-20对,互生,柄长2-4mm,披针形,长达10cm,宽约2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边缘具圆齿或羽裂达1/3-1/2,裂片长圆形,斜向上,先端圆形或钝头或截形,略具细锯齿;每裂片有小脉4-5对,羽状,单一。孢子囊群线形,背生于小脉中部以下,在基部上侧小脉上的为双生,其余单一;囊群盖线形,膜质,褐色,宿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900m的林下溪边湿地或石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微苦;凉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驱虫。主肠炎;流感;肝炎;疮疖;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有清热解毒,祛湿、驱虫的功能。用于肠炎、流感、疮肿及肠道寄生虫。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蕨萁
- 冬珊瑚
- 滇茜草
- 馒头蟹
- 米饭花
- 绵阳岩白菜
- 毛脉柳叶菜
- 毛草龙根
- 绵萆薢
- 牡鼠粪
- 枫香脂
- 三七
- 马尾千金草
- 小年药
- 龙胡子
- 胡颓子根
- 鼠脂
- 梅花草
- 臭藿香
- 捆仙丝
- 大葫芦
- 多蒴曲尾藓
- 橘络
- 紫葳根
- 淫羊藿根
- 石南叶
- 白龙穿彩
- 百药煎
- 水泽兰
- 广枣
- 美人蕉根
- 凤尾搜山虎
- 小朴松实
- 点腺过路黄
- 十三年花
- 梧桐根
- 除虫菊
- 紫玉盘
- 九头草
- 蒺藜花
- 老枪谷
- 唐古特青兰
- 白鹤灵芝
- 牛蒡
- 刺瓜米草
- 姜石
- 竹林消
- 蛇附子
- 艾纳香根
- 厚叶旋蒴苣苔
- 秀丽野海棠
- 雷公藤
- 宜昌楼梯草
- 僵蚕
- 杜鹃花果实
- 一匹草
- 干蕨鸡
- 大山芝麻
- 地涩涩
- 红血藤
- 漆大姑根
- 鱼鳖金星
- 秋海棠
- 当归藤
- 山海螺
- 花叶九节木
- 小地柏
- 玉带海雕
- 狗脊贯众
- 小白花苏
- 直杆蓝桉叶
- 天浆壳
- 木麻黄种子
- 鳢鱼
- 瓶蕨
- 凤仙根
- 蜡瓣花
- 羽萼
- 假菠菜
- 鲱鱼
- 红果冬青根
- 椎连栎
- 淡味当药
- 花花草
- 铺地蜈蚣
- 宜梧叶
- 朱兰
- 炙甘草
- 玉簪
- 粗腿羊肚菜
- 小对叶草
- 小赤麻根
- 花叶矮沱沱
- 橘核
- 甘土
- 飞天蠄蟧
- 罗布麻
- 川木通
- 芦子
- 山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