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衣
《*辞典》:扁豆衣
拼音注音
Biǎn Dòu Yī
别名
扁豆皮(《本草便读》)
出处
《安徽药材》
来源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
形状
干燥种皮呈不规则卷缩片状,大小不一,厚不到1毫米,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坚,易碎。气味皆弱。以色黄白、片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
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
①《本草便读》:"达肌行水。"
②《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
③《江苏植药志》:"治脚气足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扁豆衣
拼音注音
Biǎn Dòu Yī
别名
扁豆皮
英文名
Seed-coat of Hyacinth Dolichos
出处
出自《安徽药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 lablab L.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种子,剥取种皮,晒干。
原形态
扁豆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mm,厚4-7mm,种脐与种脊长而隆起,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本品呈囊壳状、凹陷或卷缩成不规则瓢片状,长约1cm,厚不超过1mm,表面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种阜,完整的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硬韧,体轻。气微,味淡。以囊壳完整、色黄白、不带种仁者为佳。
性味
甘苦;温
归经
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消暑化湿,健脾和胃。主暑湿内蕴,呕吐泄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
1.《本草便读》:达肌行水。2.《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3.《江苏植药志》:治脚气足肿。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五指毛桃
- 半枫荷
- 半边苏
- 半边钱
- 白绒草
- 扁豆
- 栝楼
- 稀花蓼
- 白茅花
- 白蝶花
- 金铁锁
- 绣球花
- 木蜡树叶
- 杧果叶
- 金线鱼
- 木香子
- 绣线菊
- 扁豆叶
- 锯鲨卵
- 白豆蔻
- 八股绳
- 相思子
- 宝盖草
- 百足藤
- 鹄绒毛
- 白铃子
- 金腰带
- 还筒子
- 金腰燕
- 鹤虱风
- 鹤顶兰
- 棘胸蛙
- 木通根
- 北方点地梅
- 半枫荷叶
- 白簕枝叶
- 瓣蕊唐松草
- 白三七根
- 白蔹子
- 吉笼草
- 韭叶芸香草
- 狭眼凤尾蕨
- 金缕半枫荷叶
- 黄总花草
- 腺毛金星蕨
- 绣球防风果
- 绣球防风根
- 金盏草
- 木姜花
- 梦花根
- 黄栌根
- 白荷花露
- 白薯莨
- 扁蒲扇
- 鸡脑
- 木半夏叶
- 八角枫
- 金礞石
- 金荞麦
- 斑花杓兰
- 柏树油
- 金线包
- 藤黄
- 砗磲
- 木竹子油
- 铧尖草
- 梅花参
- 姜三七
- 百眼藤
- 接骨木根
- 建砂仁
- 吉林乌头
- 黄大豆
- 木天蓼
- 接骨木花
- 建兰根
- 稗根苗
- 狭叶瓦韦
- 建兰花
- 扁担杆
- 百解藤
- 金钱参
- 黄泡子
- 黄桷叶
- 巴掌草
- 木蜡树根
- 金背枇杷
- 白马骨根
- 半枝莲
- 扁竹兰
- 白骨走马
- 细叶藁本
- 萱草根
- 狭叶荨麻
- 还阳参
- 黄三七
- 黄桷皮
- 棉花根
- 金莲花
- 还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