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杨梅
《*辞典》:矮杨梅
拼音注音
ǎi Yánɡ Méi
别名
杨梅(《云南中草药》)。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杨梅科植物矮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果实。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果实:夏季采摘,鲜用。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2米。根呈不规则块状,上生少数细根。茎直立,具分枝,小枝较粗壮,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单叶互生,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厘米,宽1~3.5厘米,上面有腺体脱落后的凹点,下面有腺体,通常无毛;叶柄长1~4毫米,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雌雄异株。穗状花序单生叶腋,基部有不显着分枝;雄花序直立或上倾,极缩短分枝有1~3雄花;雄花无小苞片,有1~3雄蕊;雌花序长1.5厘米,极缩短分杖有2~4不孕苞片和2雌花:雌花有2小苞片,子房无毛。核果球形,成熟后暗红色,内果皮坚硬,黄白色。种子1枚。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
①《云南中草药》:"根皮:涩,凉。果:酸,凉。"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酸涩,温。"
功能主治
治痢疾,腹泻,消化不良,崩漏,直肠出血,脱肛,风湿疼痛,跌打劳伤。
①《云南中草药》:"收敛,止血,消炎。防治痢疾,内出血,风湿疼痛,崩漏。"
②《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泻,止血,通络。治痢疾,腹泻,胃痛,消化不良,直肠出血,风湿性关节炎,跌打劳伤。"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消食健胃,收敛,祛风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泡酒。
复方
①治风湿痛:杨梅根配小红参、叶下花共研末,用酒或开水送服。
②治久泻久痢:㈠杨梅果兑糖蒸吃。㈡杨梅酱(熟透的杨梅五斤,蜂蜜二斤,腌藏一年后备用)常服。
③治脱肛:杨梅根研末,煮大肠吃。
④治咳嗽:杨梅酱配枳壳、陈皮、百部(三味为末),共蒸吃。(选方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叶刺根
- 白山苔
- 安龙香科科
- 白扁豆皮
- 白杨叶
- 八月札
- 厚叶旋蒴苣苔
- 巴豆
- 斑地锦
- 白蔹子
- 白克马叶
- 八仙过海
- 冰草根
- 壁虎
- 巴茅根
- 小粘药
- 白薯莨
- 白藤
- 凹朴皮
- 艾麻草
- 白猪母菜
- 白线薯
- 巴掌草
- 白藨
- 白车轴草
- 矮陀陀
- 半春莲
- 巴豆壳
- 白花果
- 白苏叶
- 白铃子
- 白云花根
- 庵摩勒
- 北细辛
- 白猪鼻孔
- 巴旦杏仁
- 巴豆树根
- 白茅针
- 柄马勃
- 庵 (艹闾)
- 半把伞
- 白补药
- 白颖苔草
- 安胎药
- 白地紫菀
- 伯乐树
- 扁担藤
- 柏勒儿茶
- 白前
- 八仙草
- 白果槲寄生
- 巴茅果
- 白英
- 白叶火草
- 白竻薳
- 白花映山红
- 白松塔
- 白梅
- 八角金盘
- 崩疮药
- 白花夏枯草
- 白花杆
- 白花草
- 白蒿花
- 白刺花叶
- 白木
- 八角乌
- 拔毒草
- 白柳
- 白皮柯
- 白花穿心莲
- 白花苋
- 扁藤叶
- 白蜡树叶
- 白千层叶
- 伴蛇莲
- 白杨树皮
- 白果根
- 包谷火焰包
- 白粉蝶
- 白菖
- 杯苋
- 柏脂
- 白果树皮
- 八股绳
- 白榄根
- 白荷花露
- 杯苋根
- 白托柄菇
- 白苣
- 斑叶兰根
- 凹裂毛麝香
- 不灰木
- 扁竹根
- 白药
- 白对节子叶
- 白花丹
- 白花蛇目睛
- 白杨枝
- 白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