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
《古今医鉴》卷十六引黄宾江方:八仙过海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杖打极重者。
用法用量
每服8厘,好酒送下。
摘录
《古今医鉴》卷十六引黄宾江方
《中华本草》:八仙过海
拼音注音
Bā Xiān Guò Hǎi
英文名
Yunna Cryptocoryn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八仙过生活费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yptocoryne yunnanensis H. L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
八仙过海,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形,长3-4cm,粗达1cm,分叉,节上于花期萌生圆锥形芽眼。叶丛生,无柄,线形,连鞘长10-20cm,宽0.5-1cm,锐尖,全缘,边缘波状起伏或否,中部渐狭,向下渐扩大成白色膜质叶鞘;中肋背面隆起。花序1-3,腑生花序柄长5-10mm,后色,下细上粗;佛焰苞长6-7cm,旋卷状态,管部长约1.5cm,粗约1cm,淡青色,无缝筒状(埋于沙土)中含花序,内面顶部下垂一淡紫色的隔片,盖抱状雄花序;檐部旋卷状,下部边缘靠合并扭转,上半部张形并旋卷,长渐尖,外面暗青紫色,内面淡紫色,密布暗青紫色斑点和细纹,光亮。肉穗花序;雌花序淡黄色,圆锥状;雌花10,分2轮,内轮5,不育,外轮5,能育,略具柄,柱头大,盾状;雌雄花序之间的间隔长7-8mm,白色;雄花序黄色,花序轴肥大,肉质,球形附属器白色,雄花无柄,花药2-4,药室球形,花粉黄色。聚合果卵球形,长、粗约1cm,黄棕色;种子多数,淡褐色,密生暗紫色斑点。花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无霜地区的河滩沙地,雨季埋没于河沙,冬季露出。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C. spiralis,印度用于止咳、止吐等。其根茎中含有14-O-廿四碳烷乙酸酯(ethyl-14-ox-otetraeosanoate)、14-O-十七碳烷基-15-O-廿碳烷酸酯(15-oxoeicosanyl-14-oxoheptadecanoate)。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
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截疟。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技麻木;腰膝痿软;急性胃肠炎;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注意
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有功能。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痛,痧症,急性胃肠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蓑草
- 沙糖根
- 八月札
- 麻腐
- 燕窠土
- 山鸡腿
- 四轮草
- 白山苔
- 冬珊瑚
- 山苦菜
- 山韭菜
- 海莲果
- 山黄麻叶
- 盐麸根白皮
- 水蛇
- 塔黄
- 盐麸树白皮
- 山荔枝果
- 红茎黄芩
- 珊瑚草花
- 绿段草
- 烟油
- 缘桑螺
- 腺花香茶菜
- 水香柴
- 黄茄花
- 鹿齿
- 水藁本
- 山螃蟹
- 千脚虫
- 沙棘
- 山慈姑
- 柏脂
- 白千层叶
- 伴蛇莲
- 曼陀茄根
- 扇蕨
- 算盘子根
- 碎米蕨
- 三分三
- 益智
- 神香草
- 扁藤叶
- 苏木
- 肾炎草
- 眼子菜
- 榆耳
- 苏铁蕨
- 缘毛筋骨草
- 荔枝藤
- 芸薹子油
- 碎米荠
- 南沙参
- 硬皮马勃
- 匐地风毛菊
- 粟米泔汁
- 砂茴香
- 山白果根
- 扭子菜
- 白侧耳
- 桂子
- 白云瓜梗
- 硬皮褐层孔菌
- 三叶委陵菜根
- 桃茎白皮
- 山茱萸
- 三匹箭
- 胜红蓟
- 白蘑
- 清香桂
- 红蒿枝
- 白石英
- 狮子尾
- 丽江青木香
- 土色牛肝菌
- 白婆婆纳
- 东当归
- 四季海棠
- 秋海棠
- 半拉子
- 秋海棠茎叶
- 算盘子叶
- 獾骨
- 胡枝子
- 山乌龟
- 蛇含
- 七叶子
- 七叶一枝花
- 半截叶
- 玳瑁肉
- 崇澍蕨
- 黄断肠草
- 少花柏拉木
- 结根草莓
- 鸡子白
- 白猪栗
- 冰凉花
- 半支莲
- 密花草
- 东野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