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京豆
《中华本草》:野京豆
拼音注音
Yě Jīnɡ Dòu
别名
勒勒叶。
英文名
Smallleaf Fordia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小叶干花豆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rdia microphylla Dunn ex Z.Wei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小叶干花豆 直立灌木,高达2m。老茎黑褐色,散生凸起的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集生枝梢,长15-20cm;叶柄长3-5cm,叶轴上具浅沟;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早落;小叶8-10对,卵状披针形,中部叶较大,最下部1-2对小叶较小,长2.5-6cm,宽约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钝,上面被平伏细毛或无毛,下面密被平伏细毛或绒毛。总状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的基部叶腋,花2-5朵簇生;苞片小,刺毛状;花萼杯状,密被平伏柔毛;花冠红色至紫色,旗瓣近正方形,翼瓣和龙骨瓣均与旗瓣近等长;子房线形。荚果棍棒状,扁平,长3.5-6cm,革质,无毛,有种子1颗,偶有2颗。种子扁圆形,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山谷岩石坡地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截疟的功能。用于间日疟、恶性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京豆
别名
勒勒叶
来源
豆科野京豆Fordia microphylla Dunn,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主治间日疟,恶性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狭叶桃叶珊瑚
- 狭叶香茶菜
- 卷边桩菇
- 纤花千金藤
- 金边龙舌兰
- 尖连蕊茶根
- 腺花香茶菜
- 尖顶羊肚菜
- 百里香叶杜鹃
- 木半夏
- 扁青
- 金露梅
- 锯鲨肝
- 蝴蝶树
- 线叶蓟
- 锯锯藤
- 锯齿草
- 冰片
- 檵花根
- 木棉皮
- 木奶果
- 八楞麻
- 梅核仁
- 叫姑姑
- 锯鲨胆
- 锯鲨翅
- 蝴蝶果
- 百味叶
- 白鱼尾
- 金鱼草
- 景天
- 接骨丹
- 家白蚁
- 巴山虎
- 笔仔草
- 博落回
- 接气草
- 木鳖根
- 碧桃干
- 北鹤虱
- 细葛缕子
- 蘘草
- 白萆薢
- 木馒头
- 八角乌
- 金鱼藻
- 黄根
- 姜炭
- 金石斛
- 橘叶巴戟
- 百合花
- 接骨树
- 金缕梅
- 白菖
- 木槿花
- 木瓜枝
- 金鸡尾
- 木瓜根
- 半截叶
- 荨麻根
- 白鬼笔
- 白鸭肉
- 壁钱幕
- 斑叶兰
- 棘豆根
- 细叶桉叶
- 玄参
- 百日草
- 细叶谷木
- 巴豆油
- 细叶大戟
- 巴茅根
- 白鹤菌
- 百味参
- 细木通
- 北细辛
- 金腰子
- 白补药
- 母猪菜
- 尖苞柊叶根
- 白辣蓼
- 橘红
- 布荆
- 白酒草
- 黄杞皮
- 韩信草
- 白草根
- 金鸡脚
- 白饭树
- 白苏梗
- 木棉根
- 白鸡肫
- 金花草
- 木锥花
- 鸡翮羽
- 木竹子皮
- 扁豆衣
- 木麻黄
- 肖菝葜
- 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