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网
《中华本草》:蜘蛛网
拼音注音
Zhī Zhū Wǎnɡ
别名
蜘蛛膜、蜘蛛丝
英文名
Spider Web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圆蛛科动物大腹圆珠的网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nea ventricosa (L. Koch)采收和储藏:随采随用。
原形态
大腹圆蛛,雌性体长约30mm,雄性约15mm。头胸部短于腹部,皆黑褐色。头胸部梨形,扁平,有小白毛,8眼分聚于3归丘,前缘中央眼丘上有4眼,两侧眼丘各2眼。螯肢强壮,有7枚小齿。步足强大,多刺,肯深色环带。腹部近圆表而较大,肩部隆起,背面中央有清晰的叶状斑带,沿中线有8对细小圆斑。腹部有1对白斑。生殖大厣黑色,呈舌状体,纺缍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屋檐、墙角和树间,结车轮状网,傍晚及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资源分布:遍布于我国各地,是最常见的蜘蛛。
药理作用
将1mg,2mg,4mg,6mg,8mg,10mg和12mg蜘蛛网粉,分别加到家兔血2ml中。体外实验表明:蜘蛛网粉能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
性味
性微寒;有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止血;消疣赘。主吐血;金疮出血;疣赘;血瘤;痔瘘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酌量。外用:适量,缠扎或研末撒。
注意
1.《本草衍义》:“蜘蛛遗尿着人作疮癣。”2.《纲目》:“被蜘蛛咬,腹大如孕妇。饮羊乳数日而平。””
复方
①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蜘蛛膜贴疮上,数易之,瘥止。(《千金方》)②治暴吐血:蜘蛛网,搓成九子,用米汤下饮。(《退斋雅闻录》)
各家论述
1.《别录》:疗喜忘。2.《唐本草》:缠赘疣。3.《圣惠方》:疗疮毒,止金疮血出。炒黄研末,酒服,治吐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蜘蛛网
拼音注音
Zhī Zhū Wǎnɡ
别名
蜘蛛膜(《千金方》),蜘蛛丝(《纲目》)。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网丝。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蜘蛛"条。
功能主治
治金创出血,吐血,毒疮。
①《别录》:"疗喜忘。"
②《唐本草》:"缠赘疣。"
③《圣惠方》:"疗疮毒,止金疮血出。炒黄研末,酒服,治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炒黄研末。外用:敷贴。
复方
①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蜘蛛膜贴疮上,数易之,瘥止。(《千金方》)
②治暴吐血:蜘蛛网,搓成丸子,用米汤下次。(《退斋雅闻录》)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野木瓜
- 石豇豆
- 龙老根
- 葡萄叶秋海棠
- 苦楝菌
- 苏铁叶
- 小牛力
- 通脉丹
- 土圞儿
- 竹根七
- 红半边莲
- 榈木
- 毛桐
- 榆枝
- 小果白刺
- 白鹤藤根
- 山楂
- 黑沙蒿子
- 不凋木
- 叉枝鸦葱
- 紫藿香
- 对马耳蕨
- 石青菜
- 臭樟
- 糯米条
- 寒莓
- 沙旋复花
- 紫色翼萼
- 华山矾根
- 水苦荬
- 苦油木
- 紫花景天
- 破叶莲
- 剪草
- 蜂蜜树
- 飞扬草
- 大避债蛾
- 大叶骨碎补
- 竹叶椒叶
- 白鹇
- 桉油
- 落花生
- 土良姜
- 葛根
- 刺藜
- 牛髓
- 黄花远志
- 蕤仁
- 绛梨木子
- 莿(木冬)
- 甜茶藤
- 地黄
- 金丝带
- 狗脚草根
- 原羚角
- 紫云英子
- 岗松根
- 花被单
- 光素馨
- 乌藨连
- 东莨菪
- 肾经草
- 鼋甲
- 杧果树皮
- 安息香
- 半边苏
- 杠木
- 竹蠹虫
- 云南五叶参
- 小过江龙
- 金钗凤尾蕨
- 花榈木
- 黄毛耳草
- 千解草
- 岩枇杷
- 白木
- 红走马胎
- 粉条儿菜
- 丝瓜蒂
- 滇高良姜
- 臭黄荆根
- 棒棒草
- 刺血红
- 枇杷叶露
- 鲫鱼子
- 铺山燕
- 鸡眼草
- 黄花绿绒蒿
- 菩提香
- 鸬鹚涎
- 鼠妇
- 石见穿
- 甘土
- 百解藤
- 蓬莪术
- 粉瘤菌
- 亚麻
- 豺皮樟根
- 棘胸蛙
- 隆萼当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