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紫萁
《中华本草》:华南紫萁
拼音注音
Huá Nán Zǐ Qí
别名
贯众、大凤尾蕨
英文名
rhizome of Vachell's Interrupted Fern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萁科植物华南紫萁的根茎及叶柄的髓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unda Vachellii Hook.[O.javanica Benth.]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去须根、绒毛,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株高1-2m。具粗壮而直立的圆柱形根茎,有时高出地面。叶簇生,具二型羽片;叶柄长40-70cm,腹面扁平,有浅纵沟;叶片狭长椭圆形,革质,光滑,幼时有棕色绵毛,长40-120cm,宽12-36cm,一回羽状;羽片14-34对,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中羽片较大,长8-20cm,宽1-2cm,近对生而略向上;叶脉羽状,侧脉二叉分枝。孢子叶羽片位于叶下部,紧缩成线形,宽约4mm,深羽裂,裂片排列于羽轴两侧,两面沿叶脉密生孢子囊,并形成圆形小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沟谷溪边或原生植被破坏后的草坡,为酸性土指示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形状
1.性状鉴别 根茎呈圆柱形,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稍弯曲。外表黄棕色,其上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气微,味微苦涩。[br]2.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黄色透亮。基本组织中有10余个厚壁细胞组成的环状带,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内含淀粉粒。分体中柱呈“U”字形,维管束周韧型,其上方有3个类圆形的厚壁细胞群。叶柄两边具耳状翅,翅内各有4个类圆形或长方形厚壁组织。[br]根茎横切面:外层为数列厚壁细胞,基本组织中有约12个长柱形棒槌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维管束周韧型,大小不一,并散有叶迹维管束。
化学成分
含少量间苯三酚衍生物。
性味
微苦;涩;平
归经
肺;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舒筋;驱虫。主流感;痄腮;痈肿疮疖;妇女带下;筋脉拘挛;胃痛;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微苦、涩、性平。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止血生肌、杀虫的功能。用于流感、急性尿道炎、血尿、并驱肠道寄生虫;外用治外伤出血、烫火伤、痈疖及腮腺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慈菇
- 木荷
- 荠菜子
- 舌状蜈蚣藻
- 贯众
- 孔雀尾
- 紫荆根皮
- 瑞香叶
- 猫肉
- 碗蕨
- 峨参
- 细叶十大功劳
- 狗脊
- 香构
- 灰蓟
- 香根芹根
- 石苁蓉
- 甜杏仁
- 炮仗筒
- 驴蹄
- 山白果根
- 腊雪
- 玉带根
- 罗锅底
- 糙叶树
- 秤杆升麻
- 藏报春花
- 薄雪草
- 草柏枝
- 楮皮间白汁
- 山梅花
- 冲天果
- 胡麻叶
- 鳍蓟
- 金牛七
- 黑穗石蕊
- 菜板
- 朝鲜崖柏
- 赤车使者根
- 鸱肉
- 铁树花
- 倒地铃
- 水黄连
- 新裂耳蕨
- 无缝珠
- 大还魂草
- 贵州落地金钱
- 高山紫菀
- 八角茴香
- 吹风藤
- 野海椒
- 大草乌
- 黄荆
- 黑乳菇
- 九牛力
- 臭李皮
- 果上叶
- 土马鬃
- 蟾头
- 冬青叶
- 煨姜
- 川楝子
- 鱼肝油
- 瓜蒂
- 椰子浆
- 五加叶
- 竹叶马豆
- 万年松
- 没药
- 九节风
- 四脚蛇
- 山岗荚
- 狗骨节
- 荠菜花
- 大狼毒
- 荜茇根
- 鹅首马先蒿
- 钝齿铃子香
- 白芷叶
- 披散糖荠
- 天脚板
- 菟葵
- 刺芋
- 黄草乌
- 盾翅藤
- 赤阳子
- 辣椒叶
- 三角泡
- 松根
- 楠木
- 蝴蝶树
- 田菁
- 野丹参
- 象皮
- 杠香藤
- 珍珠风子
- 巨藻
- 马兰
- 田野卷耳
- 光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