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菖蒲
《中国药典》:藏菖蒲
别名
白菖、菖蒲、泥菖蒲、臭菖、大叶菖蒲
英文名
BHIZOMA ACORI CALAMI
来源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 Acorus calamus L.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形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4~20cm,直径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节明显,节间长0.5~1.5cm,具纵皱纹,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叶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侧面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根。质硬,断面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气浓烈而特异,味辛。
性味
苦、辛,温、燥、锐。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褐色。皮层宽广,薄壁细胞作圈链状排列,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薄壁组织中散有棕色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ml,加热回流2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藏菖蒲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氯仿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含量程度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炮制
除去杂质,切成片,晒干。
功能主治
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
用法用量
3~6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月泡
- 黑细辛
- 车前草
- 污毛粗叶木
- 乌蛇皮
- 缘桑螺
- 黄花菜子
- 翻白柴
- 望江南
- 睡菜根
- 消石
- 星状风毛菊
- 地蚕
- 旋花苗
- 披针骨牌蕨
- 荞麦七
- 二色补血草
- 石碱
- 皮哨子
- 黄背草苗
- 山麦冬
- 阳桃根
- 对生耳蕨
- 刺梨根
- 山艾叶
- 西南卫矛
- 石腊竹
- 锦地罗
- 大毛红花
- 长白假水晶兰
- 海决明
- 湖广草
- 芦荟花
- 黑三棱
- 莨菪
- 水栀
- 南板蓝根
- 石刁柏
- 野鹅脚板
- 黄槿
- 猪大肠
- 米百合
- 万寿菊花
- 木半夏
- 尖山橙
- 葛叶
- 羊蹄甲
- 苦楝菌
- 蚺蛇胆
- 葱须
- 水桐木
- 匙羹藤
- 桄榔面
- 鮸鱼
- 红皮
- 草原老鹳草
- 杏枝
- 野辣烟
- 华泽兰
- 风气草
- 美脉藁本
- 红藤蓼
- 三钻风
- 香根芹根
- 猕猴梨
- 风箱树花
- 罗裙带根
- 角翅卫矛果
- 香茅根
- 委陵菜
- 西瓜皮
- 西藏羊耳兰
- 竹节海棠
- 鸡翮羽
- 鮠鱼
- 土瓜
- 紫苏苞
- 苏铁叶
- 黄花夹竹桃叶
- 芸香
- 硬枝黑锁梅
- 缩砂蜜
- 臭菘种子
- 地乌
- 贴骨散
- 大花素馨花
- 野猪蹄
- 撒发
- 爬山虎
- 龙眼肉
- 文冠果
- 泡桐
- 油茶油
- 鹿耳翎根
- 大管
- 对节叶根
- 藏青杠
- 羊角扭
- 厚叶旋蒴苣苔
- 芍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