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皮
《中华本草》: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别名
乌梢蛇
英文名
Black-snake skin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采收和储藏:宰杀乌梢蛇时,剥取蛇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梢蛇,形体较粗大,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可达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1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2分,尾下鳞95-137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支翳;解毒消肿。主目翳;唇疮;喉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烧灰存性,调敷。
各家论述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翳,唇紧、唇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乌蛇皮
拼音注音
Wū Shé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乌蛇"条。
功能主治
《纲目》:"治风毒气,眼生臀,唇紧、唇疮。"
复方
治小儿唇紧,脾热唇疮,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靛根
- 密花美登木
- 羊蹄甲
- 药用狗牙花
- 浙雁皮
- 公鱼
- 独脚柑
- 腰骨藤
- 黑皮跌打
- 美味牛肝
- 羊黄
- 樱草根
- 豨莶果
- 桑叶汁
- 锥栗
- 凤丫草
- 地磨薯
- 桑芽
- 紫荆果
- 罗布麻叶
- 树甘草
- 孔雀草
- 水白蜡树皮
- 鼠肾
- 石南藤
- 虾壳钱
- 榅桲皮
- 土连翘
- 樟木子
- 藁本
- 虾子花叶
- 茵陈蒿
- 翡翠
- 羊胎
- 白绒草
- 苦竹笋
- 老白花
- 女贞子
- 罗平蓟
- 血满草
- 地梭罗
- 独叶一枝花
- 荠宁
- 披针叶兔耳风
- 董棕粉
- 水牛尾
- 蜻蜒兰
- 千金花
- 滇白芷
- 峨山雪莲花
- 椴树根
- 杜仲藤
- 独花兰
- 二色补血草
- 滇海水仙花
- 豆瓣七
- 铁马豆
- 独椒
- 独叶岩珠
- 蝴蝶花
- 凤眼果树皮
- 鹅掌楸根
- 马牙贯众
- 猪毛蕨
- 独脚乌桕叶
- 滇绿豆
- 短齿楼梯草
- 钓鱼秆
- 短体鳗
- 杜衡
- 杜茎山
- 杜鹃花叶
- 鹅掌楸
- 凤眼果壳
- 分枝火绒草
- 峨山草乌
- 滇藏方枝柏
- 煅石膏
- 跌破勒
- 九仙草
- 杜鹃花
- 滇獐牙菜
- 独角芋
- 仙茅
- 豆叶七
- 牛奶树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风花菜
- 独脚乌桕
- 稻芽
- 钓杆柴
- 独蕨萁
- 调羹树
- 杜鹃兰
- 滇苦菜
- 淡竹叶
- 铁海棠花
- 短叶锦鸡儿
- 马鞍藤根
- 短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