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老鹳草
《*辞典》:草原老鹳草
拼音注音
Cǎo Yuán Lǎo Guàn Cǎo
别名
红根草(甘肃省卫生防疫站《红根草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观察》)。
出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为牻牛儿苗科植物草原老鹳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生有一簇肥厚肉质粗粮,长6~10厘米。茎直立,略有白柔毛,向上分枝,枝上有开展的密腺毛。叶讨生,肾状圆形,直径2.5~6厘米,7深裂,裂片倒卵状楔形,上部深羽裂或羽状缺裂,上面略有短伏毛,下面叶脉上有疏柔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有长柄,3~4倍于叶片,聚伞花序顶生,柄长2~5(~10)厘米,生2花;花柄长1~3厘米,有白色开展的密腺毛;萼片有同样的腺毛;花瓣蓝紫色,长过萼片1.5倍。蒴果长约8厘米。
生境分布
生于草原、林缘。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鞣质,其中能被乳清蛋白沉淀的鞣质为11.9%,多酚21%。上述成分中有没食子酸、左旋表儿茶精、右旋儿茶精、诃黎勒酸、6-没食子酰葡萄糖、并没食子酸和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等。根含鞣质19~34%,叶含12~20%。
药理作用
新鲜叶的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等有中等度的抗菌作用,而对真菌无效。
功能主治
治菌痢。
临床应用
[b]治疗急性菌痢 [/b]用红根草1两,甘草3钱,加水200毫升,煎至80~100毫升,每日3次分服。儿童半量。亦可加工成糖衣片服用。7天为一疗程。临床以煎剂治疗187例,痊愈(症状消失,每日大便在2次以下、外观正常,大便镜检每个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3个或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92例(67.2%),好转33例(24%),无效12例(8.8%)。用片剂观察30例,痊愈27例,无效3例。本组病例发热平均于2.8天消失,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分别于2.8天、2.4天、3天消失,大便性状、次数、镜检红白细胞分别于4天、2.5天、3.6天恢复正常,细菌培养24例阳性患者,一疗程后复查,20例转阴。治后对12例进行1~3个月的随访观察,未见复发;细菌学复查,10例阴性,2例带菌。副作用:仅1例服药后有恶心、上腹部不适,于1天内消失。
此外,曾用红根草煎剂及片剂,治疗痢疾带菌者34例,于1~3疗程后大便培养均转阴;此后又对其中29例进行细菌学复查,结果有4例阳性,经分别用痢特灵(1例)和红根草治疗1~2疗程后转阴。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桑芽
- 灰菜
- 松花粉
- 桑叶汁
- 节节草
- 亚香棒虫草
- 山橿根
- 太白针
- 银柴胡
- 红菠菜
- 桑蠹虫
- 鸭脚茶
- 大发散
- 南亚新木姜
- 水冬瓜花
- 狗泡草
- 大四块瓦
- 白花夏枯草
- 山牛蒡
- 黄金菊根
- 白骨走马
- 虫豆柴
- 天蓬草
- 大花细辛
- 白花映山红
- 红花绿绒蒿
- 杉皮
- 白花杆
- 大红青菜
- 银背藤
- 鬼针草
- 甘木通
- 分心木
- 大花活血丹
- 大苦草
- 大叶贯众
- 大果臭椿皮
- 大红毛叶
- 杉寄生
- 白牛尾七
- 大山豆
- 枪刀菜根
- 川鄂山茱萸
- 胡豆草
- 柴厚朴
- 抚松乌头
- 红花苗
- 红花酢浆草
- 红麸杨
- 凤尾搜山虎
- 头花猪屎豆
- 大叶金花草
- 南山藤
- 河豚
- 红豆
- 大树皮
- 柿霜
- 朝天子
- 山矾
- 大叶楠根
- 胡子七
- 枫香寄生
- 山木通根
- 大石韦
- 白栎
- 粉背蕨
- 榆树
- 扶桑根
- 巴戟天
- 山大颜
- 山核桃
- 凤尾铁角蕨
- 凤仙根
- 白钩藤
- 野芝麻根
- 山楂木
- 大砂仁
- 山百部
- 红花木莲
- 狗舌草根
- 多裂委陵菜
- 红鸡踢香根
- 白蜡树皮
- 羊耳朵叶
- 白丁香
- 地梅子
- 红杉
- 大叶钩藤
- 甘紫菜
- 福寿草
- 大叶钩藤根
- 红花龙胆
- 水牛角浓缩粉
- 山胡萝卜
- 白药子
- 大叶樟
- 草香附
- 猪屎豆
- 晕药
- 栗壳牛肝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