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山鸡尾巴草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
英文名
Central China Dryoathyrium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athyrium okuboanum(Makino)Ching[Athyrium okuboanum Makino]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cm,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渴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cm,宽4-10cm,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林下溪沟边或阴湿谷地。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及甘肃、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性味
淡;涩;凉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
出处
《浙江天舢药植志》
来源
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厘米,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褐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林溪边阴湿处。分布华东、中南及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
治下肢疖肿,用新鲜嫩叶,捣烂,加白糖适量,调涂患处。一天换一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冷水丹
- 常春油麻藤
- 云南小草蔻
- 云南小阴地蕨
- 岩参
- 枸杞子
- 野猪胆
- 疏叶当归
- 细辛
- 小伸筋草
- 冷毒草
- 厚膜藻
- 华山矾
- 刺黄芩
- 地八角
- 大鹅儿肠
- 野山蚂蟥
- 小口小金发藓
- 榧螺
- 烂泥蒿
- 柳叶菜根
- 牡丹皮
- 裸柱菊
- 喜马拉雅紫茉莉
- 萝芙木茎叶
- 兴木蒂那布
- 红铧头草
- 青皮
- 毛女贞
- 小蓝花地丁
- 茄叶一枝蒿
- 柘木白皮
- 鸊鷉
- 天韭
- 西瓜皮
- 石蚕
- 下冈哇
- 短腺小米草
- 艳山姜
- 盐麸根白皮
- 石栗
- 四季春
- 大黄蜂子
- 斜叶榕
- 榆白皮
- 大肺经草
- 响铃草
- 草金杉
- 细芦子藤
- 两色瓦韦
- 山乌珠
- 山葛薯
- 毛稔根
- 吴萸叶五加
- 篱栏网
- 丽江独活
- 星色草
- 光肺筋草
- 杏叶防风
- 红花岩松
- 小草寇
- 狭叶露珠草
- 小青藤香
- 常山
- 大地棕根
- 华南舌蕨
- 檀根
- 野猪胆草
- 拟进里香
- 野厚朴
- 海门冬
- 挂金灯
- 仙鹤草根芽
- 一叶荻
- 芦竹笋
- 角翅卫矛
- 鲎壳
- 水苦荬果实
- 木大力王
- 岩白菜
- 甜茶藤
- 大叶山桂
- 枸橘刺
- 野胡萝卜根
- 茴香
- 盐麸树白皮
- 山黄麻叶
- 鲈鱼
- 石血
- 木耳
- 椴树
- 桫拉木
- 威灵菊
- 山荔枝果
- 大叶白花灯笼
- 过山龙
- 茜草藤
- 小灵丹
- 秦岭耧斗菜
- 土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