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山鸡尾巴草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
英文名
Central China Dryoathyrium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athyrium okuboanum(Makino)Ching[Athyrium okuboanum Makino]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cm,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渴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cm,宽4-10cm,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林下溪沟边或阴湿谷地。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及甘肃、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性味
淡;涩;凉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小叶山鸡尾巴草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
出处
《浙江天舢药植志》
来源
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短而横走。叶丛生,叶柄禾秆色,长30~70厘米,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褐色鳞片;叶片草质,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60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最宽或稍缩短,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羽片9~12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有短柄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狭而钝,羽状半裂至深裂;叶脉羽状。孢子囊群卵形、圆形或钩形,沿轴两侧着生;囊群盖质薄,边缘不整齐。孢子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林溪边阴湿处。分布华东、中南及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
治下肢疖肿,用新鲜嫩叶,捣烂,加白糖适量,调涂患处。一天换一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和血丹
- 野菰
- 朴松实
- 大花石上莲
- 山佩兰
- 小花老鼠簕果
- 小米柴
- 刷把草
- 积雪草
- 白梅花
- 榆拟层孔菌
- 金樱子
- 桃根
- 路郎鸡
- 桑椹子
- 蒙自虎耳草
- 沙冬青
- 毛稔根
- 绣球藤
- 海松子
- 红直獐牙菜
- 鹳骨
- 蒲种壳
- 黄羊肉
- 白芍
- 石蔓藤
- 细葛缕子
- 小朴松实
- 赤甲红
- 岩檀香
- 人参条
- 红根
- 葵花大蓟
- 山荆子
- 白背叶根
- 蕨
- 枇杷核
- 笔罗子
- 海芋
- 香石藤果
- 米油
- 鹅掌楸
- 冰球子
- 谷芽
- 秧青
- 黄颡鱼涎
- 台湾榕
- 紫花地丁
- 煅石膏
- 四脚蛇
- 枫杨
- 刺梨根
- 广西过路黄
- 山麻黄
- 小倒钩藤
- 漆树根
- 马勃
- 桑螵蛸
- 曼陀罗子
- 野芭蕉
- 水晶兰
- 箭叶蓼
- 叶子花
- 附地菜
- 风藤草
- 九节莲
- 见血清
- 长春花
- 乌脚枪
- 费菜
- 地黄花
- 骆驼脂
- 白矾
- 极丽马先蒿
- 败酱草
- 支柱蓼
- 乌蔹莓
- 象皮
- 柃木
- 土大黄叶
- 枫寄生
- 蛇疙瘩
- 覆盆子
- 黑豆衣
- 九香虫
- 绣球花
- 喜树皮
- 一点红
- 藏三七
- 大草乌
- 黑参
- 香叶子
- 百部
- 蚕茧
- 地精草
- 蝮蛇骨
- 瞿麦
- 小叶山鸡尾巴草
- 楼梯草
- 赤胫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