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把草
《*辞典》: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柳叶莱科植物喜马拉雅柳叶菜的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可达60厘米,有分枝。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2槽,槽中生柔毛。单叶对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无柄或近于无柄。花单生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片披针形;花瓣4枚,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之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厘米,宽约1.5毫米;种子多数,小形;顶端具一束白色丝状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临床应用
治疗腹泻:取刷把草全草3两,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每日3次分服,连服2~3日,小儿酌减。所治肠炎34例,全部治愈;急性菌痢10例,治愈5例;单纯性消化不良10例,治愈8例。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别名
怀胎草、山柳叶菜、无风自动草
英文名
Herb of Himalayan Willow weed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lobium himalayense Hausskn.[E.himalayense Haussk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60cm。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常呈紫红色,棱线不明显,周围被曲柔毛及腺毛;有分枝。无基生叶,茎生叶对生,上部的互生,绿以,花期常变红色;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仅脉上及边缘被曲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征披针形;花瓣4,淡紫色或紫红色,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cm,宽约1.5mm;种子多数,小型;先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4000m的林缘、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10数条,丛生,稍肉质。茎有分枝,圆柱状,基部叶对生,上部渐互生,叶片狭卵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尖,边缘具细齿,近无柄。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红色,萼4,管细长,具长柄。蒴果细长,种子多数,顶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藏羚角
- 华泽兰
- 破布木
- 野苦梨
- 干檀香叶
- 鲨鱼心
- 驴蹄
- 红轮千里光
- 黄精
- 可爱花
- 山矾
- 庵闾子
- 大红袍
- 小贯众
- 石风车子叶
- 海南三七
- 石蔓藤
- 博落回
- 沙枣花
- 藜
- 毛大丁草根
- 海蕴
- 地蜂子
- 扶桑叶
- 大田基黄
- 紫背金盘草
- 礜石
- 白果
- 短叶锦鸡儿
- 斑鸠菊
- 槲皮
- 禾叶墨斛
- 文蛤
- 毛冬瓜根
- 叶上珠
- 四棱杆
- 马比木
- 黄堇
- 制何首乌
- 藿香
- 独蕨萁
- 斑瓣虎耳草
- 地菍根
- 糖茶藨
- 乳源木莲果
- 金纳香
- 小二仙草
- 牡荆油
- 黍根
- 鸭脚木叶
- 羊肚菜
- 水藁本
- 杉木根
- 接骨丹
- 大还魂草
- 东方狗脊
- 黄茄花根
- 鸭脚木皮
- 黑龙丝
- 红花酢浆草
- 野鹅脚板
- 羚羊肉
- 向日葵壳
- 臭草
- 苏铁根
- 木蝴蝶
- 野牡丹
- 黄藨根
- 丽春花果实
- 舞草
- 水榆果
- 海鳝
- 水芙蓉
- 山黄菊
- 水龙胆草
- 苏黄耆
- 树葱
- 桑蠹虫
- 海参内脏
- 海龟
- 灰菜
- 红梗草
- 红紫珠
- 水牛角浓缩粉
- 滑叶跌打
- 碎米蕨
- 松花粉
- 红刺藤
- 苏木
- 珊瑚草花
- 山蒿
- 石荠宁
- 水香柴
- 肾萼金腰
- 蒜梗
- 桑叶汁
- 山葛薯
- 山陀螺
- 红天葵
- 山藤藤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