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山龙
《中华本草》:大过山龙
拼音注音
Dà Guò Shān Lónɡ
别名
大过江龙、青竹标、麒麟尾、爬树龙、金草箍、大芦子、过山龙、大青蛇、大憨青、万丈深、山包谷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裂叶崖角藤的根或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hidophora decursiva(Roxb.)Schott[Pothos decursiva Rox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裂叶崖角藤,附生藤本。茎粗壮,粗3-5cm,背面绿色,腹面黄色,节环状,宽l-3mm,黄绿色,生多数肉质气生根,节间长l-2cm。叶柄具关节,有鞘;幼枝上叶片圆形,长约16cm,宽约13cm,先端骤尖,全缘;成熟枝叶片轮廓卵状长圆形、卵形,长60-70cm,宽40-50cm,先端锐尖,基部浅心形,表面绿色,发亮,背面淡绿色,中肋腹面下陷,背面隆起;不等侧羽片深裂达中肋,裂片6-9(-15)对,中部裂片不等侧的线形,上弯,基部稍狭,先端近截平,上侧渐尖,具凸尖,长20cm以上,宽3-5cm,向上裂片渐狭,基生裂片较宽,常达6-7cm。花序腋生,序柄粗壮,绿色,圆柱形,长10-20cm,粗1.5-3cm;佛焰苞黄色,肉质,卵状长圆形,长17-20cm,宽10-12cm,蕾时席卷,花时展开成舟状;肉穗花序无柄,发绿色,圆柱形,长15-16cm,粗2-3cm,先端钝圆,基部斜形;花两性,无花被;雄蕊4,花丝线形,花药黄色;子房正六角状锥形,花柱明显,柱头纵向,黄色。果序粗棒状,长达20cm;浆果锥状楔形,绿白色,下部白色透明或黄色,长1.8cm,顶部宽5cm,中央渐狭为高约lmm的宿存花柱。花期5-8月,果翌年夏秋成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200m以下,常见于季雨林和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林内,匍匐于地面、石上,或攀附于树干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活血舒筋;解表镇咳;消肿解毒。主跌打骨折;风湿痹痛;流脑;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痈疮疖肿;外伤出血;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胡莲
- 幌伞枫
- 黄皮
- 阔齿兔唇花
- 锯鲨胆
- 赛番红花
- 除虫菊
- 葫芦巴
- 桂皮
- 蚌泪
- 北鱼黄草
- 有柄石韦
- 火炮草果
- 石楠
- 香胶木
- 荞麦秸
- 缘桑螺
- 两广瘤足蕨
- 大头菜子
- 台湾海棠
- 通骨消茎叶
- 北丝石竹
- 地盘松球
- 枳茹
- 樟树子
- 土人参
- 蜈蚣萍
- 一枝黄花
- 天竺桂
- 树韭菜
- 喜树叶
- 皂角菌
- 紫葛
- 南天竹
- 小岩白菜
- 泡桐树皮
- 田菁
- 秋海棠
- 无患树蔃
- 山黄皮
- 散血草
- 小对叶草
- 香附
- 菊芋
- 黄荆
- 野罂粟
- 卷丹
- 金刚口摆
- 西洋菜干
- 山丹
- 喜树果
- 汉中防己
- 线叶金鸡菊
- 了哥王
- 六月雪
- 驴肉
- 柳叶菜花
- 全叶马兰
- 粉藜
- 水黄杨木
- 君迁子
- 苦生叶
- 银朱
- 和他草
- 楮实
- 滴血根
- 狗牙根
- 毛蕊花
- 阔叶石韦
- 冷蕨
- 费菜
- 金橘
- 荷包牡丹根
- 荷青花
- 红鬼笔
- 大泡通皮
- 高山唐松草
- 大马蓼
- 飞蛾七
- 假连翘叶
- 紫菜
- 常春卫矛
- 大叶紫苏
- 白花苋
- 黑沙蒿根
- 兔血
- 黄荆叶
- 银边吊兰
- 莲须
- 金乌贼(海螵蛸)
- 熊掌
- 钱针万线草
- 野山楂
- 牛耳草
- 山豆根
- 长毛香科科
- 鸭胆
- 鲱鱼
- 粉萆
- 蚱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