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爪金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爪金龙
拼音注音
Sān Zhǎo Jīn Lónɡ
别名
爬山虎
来源
为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三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imalayana (Royle)Planch.,以根于茎入药。秋季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原形态
落叶木质攀援藤本,多分枝;枝粗壮,土褐色,有多数短小而分枝的卷须;卷须顶端扩大成圆形吸盘,借以攀附于墙壁或树干上,与叶成对生状。叶柄长5~12厘米;叶为掌状3小叶,中间小叶卵形或宽披针状卵形,长6~12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或近尾状,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齿端尖锐,两面无毛或下面沿叶脉疏生柔毛;侧生小叶为斜卵形,较中间小叶略小,秋季叶变为红色,夏、秋开黄绿色花,聚伞花序常生于短枝顶端或与叶对生;花两性,5数,有时4数;花梗较叶柄短;萼浅碟状;花瓣短圆。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褐色,具白霜。种子1~2粒。
生境分布
攀附于墙壁或树干上。分布于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性味
辛、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络,散瘀。用于风湿骨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三爪金龙
拼音注音
Sān Zhǎo Jīn Lónɡ
别名
小红藤、绿葡萄藤、喜马拉雅爬山虎、三爪风、大血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thenocissus himalayana(Royle)Planch.[Ampelopsis himalayana Royl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根及茎,洗净后切片或切段,鲜用或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三叶爬山虎 落叶木质藤本。多分枝,枝粗壮,土褐色;卷须短而分枝,顶端有吸盘。掌状3小叶互生;总叶柄长5-12cm,无毛或有毛;叶片纸质,中间小叶卵形或宽披针状卵形,长6-12cm,宽2-7cm,先端渐尖或近尾状,基部楔形,侧生小叶不对称,斜卵形,较中间小叶略小,边缘有明显而带尖头的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或沿叶脉有疏柔毛;小叶柄长5-6mm。花两性,聚伞花序常生于短枝的顶端或与叶对生;花梗较叶柄短;花淡绿色,5数,有时4数;花萼浅碟状,全缘;花瓣长圆形;雄蕊与花瓣对生;花盘不明显;花柱短圆柱形,花瓣脱落后先端常扩大成盘状。浆果球形,熟时变黑褐色,具白粉,种子1-2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攀附于墙壁或树干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甘肃、西藏等地。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通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蝌蚪
- 滇瑞香
- 微籽
- 南亚新木姜
- 鸡骨常山
- 海金沙草
- 蠮螉
- 金钗
- 胡葱子
- 友水龙骨
- 荞麦秸
- 熊掌
- 三角叶风毛菊
- 大过山龙
- 波棱瓜
- 刺葡萄根
- 玫瑰露
- 雨韭
- 花点草
- 北丝石竹
- 角翅卫矛
- 鹿蹄草
- 粉背蕨
- 地磨薯
- 铁苋
- 方解石
- 海蛇
- 公鱼
- 柿花
- 幌伞枫
- 水游草
- 瓦楞子
- 鼠
- 枯萝卜
- 竹(鼠留)子油
- 莲子
- 西藏水黄连
- 青蛙胆
- 东北羊角芹
- 白苏子油
- 野扁豆
- 蜂乳
- 矮醋栗
- 千日红
- 儿茶
- 羊胎
- 吊灯花
- 杏子
- 角蒿
- 水接骨丹
- 淫羊藿
- 防风花
- 豆腐渣
- 千屈草
- 黄皮
- 水芦荻根
- 八楞木
- 鮧鱼目
- 茯苓
- 椴叶独活
- 艾麻草
- 鹬肉
- 地笋
- 木瓜
- 萆薢
- 狗蹄
- 黍米
- 腊梅
- 茶叶
- 葛藟
- 玉屑
- 苦蒿
- 吐铁
- 金箔
- 蛇婆
- 樗鸡
- 柑核
- 葛花
- 粉萆
- 菰根
- 六曲
- 乌龟
- 刺楸
- 鸡头
- 楠木
- 理石
- 刺玫
- 苦果
- 桧叶
- 郁金
- 枸橘
- 口蘑
- 根辣
- 桂皮
- 兔血
- 女菀
- 鬼笔
- 鼠妇
- 牛膝
- 干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