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杜仲藤
《中华本草》:花杜仲藤
拼音注音
Huā Dù Zhònɡ Ténɡ
别名
有用花皮胶藤、刺耳南、刺耳蓝、花喉崩、喉崩癞、头钳模、眼角蓝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花皮胶藤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cdysanthera utilisHayata etK aw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木质高大藤本,长可达50m,直径10-30cm。茎皮红褐色,粗糙,密被皮孔,无毛。叶对生;叶柄长1.5-2.5cm;叶片椭圆形,长5-10cm,宽2-6cm,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两面均无毛;侧脉3-4对。聚伞花序顶生兼有腋生,三歧,被微柔毛,开淡黄色小花,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具有5个小腺体;花冠近坛形,花冠筒喉部无副花冠,基部向右覆盖;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丝短,花药披针状箭头形;花盘5裂;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先端2裂。蓇葖2枚,叉开近一直线,圆筒状,长达23cm。种子压扁状,淡褐色,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4cm。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间密林中及山谷、水沟旁湿润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卷筒或槽状,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白色,密而明显,刮去栓皮显棕黄色,内表面淡红褐色,具细纵纹。折断面有稀疏白色胶丝相连,弹性差。气微,味微涩。[br]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8-20列木栓细胞,常间有石细胞群。皮层窄,散有纤维;石细胞散在或断续成环。韧皮部宽广,中部向外散有石细胞群;乳管散在;射线宽1-3列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淀粉粒。[br]粉末特征 浅棕色。1.石细胞多,成群或散在,卵形、类矩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0-90μm,长40-150μm,壁较厚,孔沟及层纹明显,有的内含棕色物。2.草酸钙方晶直径10-30μm。3.淀粉粒多为单粒,圆形、长圆形或三角形,直径7-12μm,脐点裂缝状;复粒由2-3个分粒组成。4.胶丝条状或扭曲成团,直径10-20μm。5.乳汁管直径20μm。6.纤维少,散在,常与石细胞伴生,直径15-30μm,壁厚。[br]7.筛管侧壁筛域较少,椭圆形或类圆形。8.射线宽2-4列细胞。此外,有木栓细胞。
性味
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消肿;解毒。主小儿麻痹后遗症;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注意
本品不宜过量服用,否则易产生头晕、呕吐等副反应。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龙芮
- 翅茎香青
- 翅卫矛
- 水毛花根
- 油茶
- 臭辣树
- 干蕨鸡
- 胡萝卜
- 大三叶升麻
- 红药子
- 大管
- 桐皮
- 马齿苋
- 阿尔太多榔菊
- 硬皮马勃
- 砂茴香
- 叶天天花
- 圆叶白杨树
- 扶桑金星蕨
- 虎尾轮根
- 穿鞘花
- 苦果
- 芸薹
- 匙叶伽蓝菜
- 四照花
- 水稻清
- 革叶茴芹
- 长白鱼鳞松
- 五爪龙
- 赤沙糖
- 面根藤
- 月光花种子
- 野苋子
- 峨眉蕨贯众
- 白英
- 蜘蛛草
- 蛇头细辛
- 杜鹃花
- 毛黐头婆
- 一年蓬
- 破天菜
- 罗星草
- 狸尾草
- 量天尺
- 菜豆树
- 石仙桃
- 青药
- 倒根蓼
- 蒲圻贝母
- 地灵根
- 蔷薇花
- 胆南星
- 穿山龙
- 血参
- 地筋
- 虫实
- 狗舌草
- 锅铲叶
- 菠萝皮
- 普陀南星
- 酢浆草
- 豹肉
- 屎咕咕
- 打火草
- 新疆一支蒿
- 黄皮血藤
- 猫爪子
- 柳根
- 毛冬瓜根
- 勒马回
- 野冬菊
- 獾油
- 双飞蝴蝶
- 鸡屎白
- 青酒缸
- 董棕粉
- 牛耳岩白菜
- 小红藤
- 硬质早熟禾
- 黄鳝藤
- 栝楼皮
- 三颗针
- 大发汗
- 九里香
- 大将军
- 蝈蝈
- 土半夏
- 制草乌
- 红孩儿
- 鸡蛋壳
- 榆叶
- 马尾伸筋
- 水田碎米荠
- 异木患
- 米仔兰
- 大叶醉鱼草
- 蛤蟆草
- 九龙藤
- 七里香
- 吐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