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楠
《中华本草》:虎皮楠
拼音注音
Hǔ Pí Nán
英文名
leaf or seed of Common Daphniphyllum
出处
始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虎皮楠科植物虎皮楠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phniphyllum oldhami (Hemsl.)Rosenth.[D.gaucescens Bl.var.oldhami Hemsl.;D.glaucescens auct.non Bl.]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叶鲜用;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虎皮楠 常绿小乔木,高3-10m。树皮褐色,栓皮质,内皮黑色。单叶互生,在枝端为丛生状;叶柄长约2cm,带红色;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约8cm,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在顶端有粗大锯齿,上面平滑有光泽,下面苍白色,有疣状突起。总状花序腋生;雌雄异株;花被萼状,不宿存;花小;雄花花被片4-5,雄蕊8,花丝短而离生,花药大;雌花有花被片6-8,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2,宿存。核果宽椭圆形,黑色,外果皮肉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湖北、湖南、台湾、广东等地。
性味
苦;涩;凉
归经
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脾脏肿大;毒蛇咬伤;骨折创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5-3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或捣汁搽。
各家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涩、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脾脏肿大,毒蛇咬伤,骨折。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皮楠
来源
交让木科虎皮楠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以根、叶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脾脏肿大,毒蛇咬伤,骨折。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地乌
- 歪脖子果
- 芸薹子
- 田唇乌蝇翼
- 艳山姜
- 马牙半支
- 羊角草
- 芸苔子
- 羊脑
- 饱饭花枝叶
- 七叶一把伞
- 地杨梅
- 山芹根
- 番薯藤
- 谷皮树
- 猫油
- 菊苣
- 羊肚菌
- 顺江木
- 麋角
- 粗榧枝叶
- 湖北地黄
- 火秧竻蕊
- 羊角参
- 淡竹笋
- 白对节子叶
- 米面蓊叶
- 羽叶丁香
- 红敷地发
- 毛叶石楠根
- 蒙疆苓菊
- 云南红豆蔻果
- 狐头
- 乌蛇膏
- 竹鱼
- 蒲黄
- 黄花香薷
- 一枝旗
- 绿玉树
- 蜈蚣刺
- 白鹅膏
- 羊肾
- 獐骨
- 鹰爪枫
- 五叶薯
- 荫风轮
- 冷蕨子草
- 银叶树
- 紫木通
- 醉魂藤
- 白石英
- 人乳汁
- 白桦皮
- 竹节七
- 樟树果
- 臭黄荆子
- 密马
- 庐山石韦
- 大山黧豆
- 梵天花根
- 木荷
- 旋花苗
- 石蔓藤
- 牛抄藤
- 马唐
- 金橘露
- 棕榈皮
- 虫实
- 天目木兰
- 小扁豆
- 戴星草
- 大黑头草
- 花苜蓿
- 肉桂
- 蘽根
- 蚱蜢
- 刺楸茎
- 马鬐膏
- 喜树叶
- 土附子
- 癞皮根
- 尖尾风根
- 狗娃花
- 倒莓子
- 鲎壳
- 旱柳
- 牛奶树
- 小蓑衣藤
- 虎头兰
- 骨碎补毛
- 山鸢尾
- 马骝卵
- 密毛桃叶珊瑚果
- 黄瓜皮
- 小马齿苋
- 臭山羊
- 糕菜
- 蛏肉
- 西南金刚藤
- 刀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