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叶委陵菜
《中华本草》:三出叶委陵菜
拼音注音
Sān Chū Yè Wěi Línɡ Cài
别名
草杜仲
英文名
Herb of Freyn Cinquefoil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白萼委陵菜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betonicifolia Poir.(P.leucophylla Pall.)采收和储藏:夏季割取全草,扎成把,晒干。
原形态
白萼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8-16cm。根粗壮,圆柱形,常木质化。花茎直立,初被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基生叶常状三出复叶;连叶柄长5-12cm,叶柄初被白色绒毛,后脱落无毛;小叶片无柄;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绢状长柔毛;小叶片无柄;基叶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托叶很小,下面被白色绒毛;小叶片长圆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多数圆钝或急尖粗大锯齿,上面初被白色绒毛,后脱落近无毛,下面密被白状。花两性;聚伞花序圆锥状,多花,疏散;花梗长工 1-1.5cm,外被白色绒毛;花直径约1cm;萼片5,三角卵圆形,先端急尖,副萼片5,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外被白色绒毛及稀疏柔毛;花瓣5,倒卵一菜,先端圆钝,黄色;花柱近顶生,基部膨大,柱头略为扩大。瘦果有脉纺。花、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000m的山坡草地及岩石缝间。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 、河北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微温
归经
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主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敛疮止血。2.《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血,消瘰疬。治跌打损伤。3.《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清热解毒,消肿,镇痉。治痈肿疗疮,痔疮,蛇虫咬伤,小儿惊厥。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出叶委陵菜
别名
草杜仲
来源
蔷薇科三出叶委陵菜Potentilla betonicaefolia Poiret,以地上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内蒙古。
性味
苦、辛,微温。
功能主治
消肿利水。主治各种水肿。
用法用量
入丸散。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象牙草
- 七角白蔹
- 三头灯心草
- 倒扎龙
- 香血藤
- 三叶茶
- 丁香蓼
- 地蔷薇
- 棕榈皮
- 丝绵木
- 须叶藤
- 上树咳
- 丝瓜根
- 三叶枫
- 地不容
- 三分丹
- 三叶委陵菜根
- 除虫菊
- 三匹箭
- 大黄
- 南天仙子
- 椰子
- 星毛羊奶子
- 臭梧桐子
- 冬凌草
- 雄黄
- 三面刀
- 粗皮蛙
- 东方乌毛蕨叶
- 三叶豆
- 血余炭
- 狭叶露珠草
- 香草兰
- 西藏羊耳兰
- 条叶猪屎豆
- 西南卫矛
- 香橼露
- 棠梨枝叶
- 一年蓬
- 伸筋藤
- 黑果拨毒散
- 豨莶
- 枇杷
- 覆盆子
- 锡兰肉桂
- 雅丽千金藤
- 蜀葵根
- 地牯牛
- 衣鱼
- 血榧
- 厚叶沿阶草
- 地梗鼠尾
- 丝绵
- 十二槐花
- 烟管蓟
- 祁州一枝蒿
- 砂仁花
- 狭眼凤尾蕨
- 树茭瓜果
- 朱顶红
- 苦天茄叶
- 饭团藤
- 七里香
- 苦马豆
- 广枝仁
- 薤白
- 荔枝草
- 簕欓
- 翅柄蓼
- 金钱白花蛇
- 毛枝鱼藤
- 小茅香
- 东北桤木
- 猫儿屎果
- 丝瓜叶
- 茶子饼
- 风化硝
- 香樟果
- 大散血
- 单花鸢尾子
- 防风叶
- 党参
- 鸭胆子
- 香樟
- 细枝柃
- 冬青皮
- 细香葱
- 黑根药
- 肉豆蔻衣
- 东风螺壳
- 秃叶红豆树
- 胖血藤
- 血叶兰
- 风花菜
- 炮掌果
- 血沟丹
- 少花柏拉木
- 丁榔皮
- 罗勒根
- 多头风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