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魮鱼
《中华本草》:鳑魮鱼
拼音注音
Pánɡ Pí Yú
别名
鱼婢、妾鱼、青衣鱼、旁皮鲫、鳑魮鲫、文魮、糠片鱼
英文名
Chinese bitterling
出处
出自 姚可成《食物本草》。1.《尔雅》郭蹼注:(鳑鲏鱼)小鱼也,似肠子而黑。2. 孟铣:卿鱼与JIE,其状颇同,味则有殊。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背高腹狭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鱼。3. 姚可成《食物本草》:椭鱼一名鳑鲏鱼,形类卿鱼而小,扁身缩首,颇似竹蓖,处处湖泽有之。冬间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气,味稍不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中华鳑鲏鱼,体侧扁,卵圆形。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1行,5-5,齿面光滑,无锯齿。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2,9-11,超点在体中部。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着。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尾部上的纵纹比 雄鱼为细。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
化学成分
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甾醇(chole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脱氢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脑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气健脾;解毒。主久病体虚;痘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2.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3.《医林篡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鳑魮鱼
拼音注音
Pánɡ Pí Yú
别名
鱊鮬、鳜鯞(《尔雅》),婢聂、青衣鱼(崔豹《古今注》),旁皮鲫(《尔雅翼》),鮬鱼(《滇南本草》),文魮(《医林纂要》)。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
原形态
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体长约4~15厘米。头小,眼大,口端位,鳞圆,侧线不完全,鳞片30~40。背鳍Ⅲ9~10。臀鳍Ⅲ8~10,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尾鳍分叉。体背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尚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生境分布
栖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多分布华东、华南一带。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医林纂要》:"甘,温。"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医林纂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花蕊石
- 荷青花
- 虾蟆
- 金榭榴
- 红香藤
- 花椒根
- 虎尾兰
- 虎尾草
- 红花栝楼
- 红骨参
- 藿香露
- 金凤藤
- 辉葱
- 鹄绒毛
- 红车轴草
- 牛乳
- 薅田藨根
- 蛤仔壳
- 诃子
- 散血莲
- 小贯众
- 黄毛山牵牛
- 虎杖叶
- 还阳草
- 芦荟花
- 黄牛毛藓
- 黄瓜仁草
- 胡颓子
- 黄瓜霜
- 虾蟆脑
- 野西瓜苗子
- 黄开口
- 红花点地梅
- 红茴香根
- 黄断肠草
- 黄杨
- 虎肚
- 绣球防风
- 江南玄胡
- 红靛
- 胡萝卜叶
- 铧头草
- 红茄苳
- 红钉耙藤
- 胡荽
- 茶子木花
- 红花岩黄芪
- 红花木莲
- 黄明胶
- 黄根
- 黄桷浆
- 红麸杨根
- 粗糠柴
- 功劳根
- 铁苋
- 屈头鸡根
- 黄独零余子
- 虎掌草叶
- 红马蹄乌
- 瓜蒌皮
- 裂果卫矛
- 苦草
- 秦岭耧斗菜
- 阳桃根
- 红子仔
- 赛繁缕
- 青蒿
- 小叶寄树兰
- 突厥雀
- 五色梅叶
- 石油菜
- 川谷根
- 麝香
- 枇杷花
- 阳桃
- 蜀羊泉
- 芦花
- 土贝母
- 大五爪金龙
- 水杨木白皮
- 猩猩木
- 白千层叶
- 粪鬼伞
- 伽蓝菜
- 松下兰
- 鳍蓟
- 三七
- 九连灯
- 香胶木根皮
- 野扁豆
- 猪笼草
- 蛮刀背
- 野菰
- 炙红芪
- 香石藤果
- 多苞糙苏
- 密花美登木
- 人面子根皮
- 石菖蒲花
- 黄花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