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茄苳
《中华本草》:红茄苳
拼音注音
Hónɡ Qié Dōnɡ
别名
红树皮、王梨跤
英文名
bark of Mangrove, bark of Fourpetale Mangrove
出处
始载于《中国树木分类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树科红茄苳的树皮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izophora mucronata Poi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或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大灌木或乔木,树皮褐色,有纵裂皮孔;常有曲膝状的气根下垂入地。单叶交互对生;叶柄粗厚而扁,长2.5-5cm;叶片革质,阔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16cm,宽5-10cm,先端具钻状短尖,基部阔楔形,全缘;叶脉不明显。总花梗由当年生枝的叶腋内抽出,有花3-7朵排成聚伞花序,总花梗长2.5-4cm,多少下垂;花柄长1-1.3cm,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花萼4裂,裂片三角状长圆形,上部渐狭,淡黄色;花瓣4,短于花萼,被白色丝状长毛;雄蕊8,4枚着生于花瓣上,另4枚着生于萼片上;子房半下位,上部圆锥形,突出花盘外,2室,花柱2裂。成熟的果实长卵形,下垂,褐色或绿色,长5-7cm,径2.5-3.5cm,具宿存花萼;种子1,于果离母树前发芽,胚轴突出成长棒状,长36-64cm。花期几乎全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滩污泥红树林中。资源分布:分布鞋于台湾。
化学成分
红茄苳叶富含糖、脂类和蛋白质[1]。另外本品还含赤霉素(gibberllins)A3、A5、A9[2],α-amyrin),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3β-ol),谷甾醇(sitosterol),白桦脂醇(betulin)[3],25-S-螺甾-5-烯-23β,14α-二醇(25-S-spirost-5-ene-23β,14αdiol)[4]及1D-1-O-甲基-粘肌醇(1D-1-O-methyl-mucoinositol)[5].
功能主治
解毒利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6-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落新妇
- 金龙胆草
- 碎米柴
- 黄蜀葵
- 黄接骨丹
- 麝香
- 缩砂蜜
- 刺盖草
- 韭根
- 鲫鱼脑
- 狗骨节
- 斯里兰卡肉桂
- 革耳
- 苍山冷杉
- 石梓
- 猴楠
- 牛筋草
- 茯苓
- 石枫药
- 柄果槲寄生
- 旋花
- 两指剑
- 紫参
- 草血竭
- 牛奶树子
- 丝毛毛毡草
- 鲻鱼
- 大香附子
- 礁膜
- 小金钱草
- 邪蒿
- 长叶丹参
- 南天竹梗
- 狭叶当归
- 木瓜
- 鮠鱼
- 玛瑙
- 北鹤虱
- 衡州乌药
- 贯众
- 鸬鹚肉
- 漆大姑根
- 狐心
- 藤槐
- 鼠尾草
- 大昏头鸡
- 桦木皮
- 石头菜
- 细叶大戟
- 漆树木心
- 向日葵
- 柳花
- 白榄根
- 大山黧豆
- 黄花菜子
- 山桂皮
- 淡味当药
- 林檎
- 山莓
- 水晶兰
- 野油麻
- 酸石榴
- 大活
- 狭萼半边莲
- 紫菜
- 血苋
- 护心胆
- 土荆皮
- 蚕豆花
- 三叶海棠
- 地血香
- 广金钱草
- 胡燕卵
- 苦瓜根
- 啤酒花
- 槟榔花
- 小牛力
- 枣树皮
- 佛手
- 黄果茄
- 三品一枝花
- 豹皮菇
- 白豆
- 滇南马钱
- 牛靥
- 地盘松球
- 川榛
- 布荆
- 露蜂房
- 佛肚花
- 鸡爪花
- 核桃楸果
- 天文草
- 野辣子
- 婆婆指甲菜
- 大母猪藤
- 石榴花
- 羊蹄肉
- 葱叶
- 角果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