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
《中华本草》:林檎
拼音注音
Lín Qín
别名
文林朗果、金林禽、红林禽、水林禽、密林禽、黑林禽、来禽、频婆果、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花红果、花红、沙果、蜜果、五色柰。
英文名
Fruit of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1.《食性本草》: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QIN,秋熟。2.《开宝本草》:林檎,其树似柰树,其形圆如柰,六月、七月熟,今在处有之。3.《本草图经》:林檎,木似柰,实比柰差圆,六、七月熟,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今俗间医人亦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花红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asiatica Nakai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摘,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花红 小乔木,高4-6cm。小枝粗壮,幼时密生柔毛,老时暗紫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5cm,有短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4-5.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花两性;伞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5-2cm,密被柔毛;花直径3-4cm;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三角披针形,长4-5mm,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长;花瓣5,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8-13mm,宽4-7mm,基部有短爪,淡粉红色,雄蕊17-20,花丝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长颈毛,比雄蕊稍长。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cm,黄色或红色,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2800m的山坡阳处、平原砂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南及辽宁、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形状
本品梨果扁球形,直径2.5-4cm,表面黄色至深红色,有点状黄色皮孔。顶端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底部深陷。气清香,味微甜、酸。
化学成分
果实含叶酸(Folic acid)。
性味
酸、甘;温;无毒
归经
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
下气宽胸,生津止渴,和中止痛。主痰饮积食,胸膈痞塞,消渴,霍乱,吐泻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
1.《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br]2.《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其核食之烦心,助火可知。2.《千金·食治》:止渴。3.《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4.《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5.《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6.《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7.《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林檎
拼音注音
Lín Qín
别名
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宁原《食鉴本草》),蜜果(《群芳谱》),五色柰(《医神纂要》)。
出处
《千令·食物》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林檎的果实。
原形态
小乔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状,小枝疏生有绒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幼叶密生白毛,长成后下面(尤其脉上)仍留有短柔毛;叶柄线形,长1.5~5厘米。伞形总状花序,花淡红色,径4~5厘米;花梗长2~3厘米;萼有细毛;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扁球形,径2.5~4厘米,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黄色,染浓红色,散点黄色皮日。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向阳处、平原沙地。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昔遍栽培。
化学成分
果实含叶酸。
性味
酸甘,平。
①《千金·食治》:"酸苦涩,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③《开宝本草》:"味酸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酸咸,温。"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止渴,化滞,涩精。治消渴,泻痢,遗精。
①《千金·食治》:"止渴。"
②《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③《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⑥《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生食、捣汁。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②《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复方
①治水痢: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开,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食医心镜》)
②治小儿痢:林檎、构子。杵取汁服。(《子母秘录》)
③治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疬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子母秘录》)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其核食之烦心,助火可知。"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炉甘石
- 庐山石韦
- 空柄假牛肝
- 葛叶
- 海萝
- 金樱根
- 猪脑
- 黄接骨丹
- 土附子
- 小金钱草
- 蜂蝇
- 偏花黄芩
- 鱼鳖金星
- 胖儿草
- 伤寒草
- 掐不齐
- 河豚子
- 乌桕木根皮
- 双肾藤
- 西藏马先蒿
- 实葫芦
- 丁香油
- 鸡肾草
- 狗胆
- 酒饼叶
- 芫荽茎
- 防风花
- 鳖甲胶
- 浆水
- 绿萼梅
- 罗汉松根皮
- 紫八宝
- 刺齿凤尾蕨
- 野灯草
- 卷柏
- 野罂粟壳
- 鸡卵草
- 珊瑚冬青
- 藏茄
- 脆骨风
- 无患子叶
- 粟米草
- 蓑草根
- 玉芙蓉
- 杨树花
- 白背青荚叶
- 小蕨鸡
- 柿根
- 虎耳兰
- 手参
- 皂角菌
- 金蛤蟆
- 大金发藓
- 柏树叶
- 大果琉璃草
- 粗叶木叶
- 穿破石
- 白千层
- 漆树根
- 茅栗
- 偏叶白齿藓
- 马牙七
- 菅茅根
- 甘青铁线莲
- 锯鲨翅
- 银杏叶
- 西洋菜干
- 青蒿根
- 短穗兔耳草
- 构菌
- 豨莶
- 石仙桃
- 黄杨叶
- 紫花鱼灯草
- 武靴藤
- 扇叶人字果
- 剑花
- 角盘兰
- 关东丁香
- 狼麻
- 红门兰
- 汉中防己
- 多斑紫金牛
- 小酒饼花
- 油鱼
- 凤眼草
- 地胆
- 赛北紫堇
- 蔓荆子
- 三角泡
- 肋柱花
- 香叶天竹葵
- 女金丹
- 大毛红花
- 湿鼠曲草
- 梅花草
- 大地柏枝
- 黄蜀葵叶
- 乌蛇卵
- 榕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