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薯
《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薯
别名
葛薯、地瓜、凉瓜、地萝卜、沙葛、豆薯
来源
豆科凉薯Pachyrrhizus erosu(L.) Urban,以块根,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
化学成分
含有豆薯皂甙元(Pachy sapogenin)、A(C[XB]30[/XB]H[XB]38[/XB]O[XB]6[/XB])、B(C[XB]23[/XB]H[XB]18[/XB]O[XB]7[/XB])、豆薯黄酮(pachyrrhizone,C[XB]20[/XB]H[XB]14[/XB]O[XB]7[/XB])。
[b]种子[/b]含有凉薯素(erosnin,C[XB]18[/XB]H[XB]8[/XB]O[XB]6[/XB])、鱼藤酮(rotenone,C[XB]23[/XB]H[XB]22[/XB]O[XB]6[/XB])、凉薯酮(erosone)、豆薯素(pachyrrhizin)、异毛鱼藤酮(iso-elliptone)。
性味
块根:甘,微凉。
功能主治
块根:止渴,解酒毒。
慢性酒精中毒:鲜块根拌白糖吃。
酒醉口渴:鲜块根半斤嚼吃。
种子有毒,可作杀虫剂,对防治烟、甘蔗、棉蚜虫有效。外用治疥疮。
用法用量
块根鲜品4~8两,种子适量用醋煮,取汁外搽。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野大豆藤
- 薄荷脑
- 龙须眼子菜
- 蜈蚣萍
- 邪蒿
- 楮皮间白汁
- 苍耳根
- 茅膏菜
- 刺黄芩
- 粗叶耳草
- 云南小草蔻
- 维特他
- 野葱
- 莲须
- 红芪
- 灯笼果
- 茶子饼
- 蚕砂
- 显子草
- 白兰花
- 喜树果
- 火头根
- 贝母兰
- 细叶防风
- 野靛青
- 露水草
- 小雪人参
- 碧桃干
- 田麻
- 栲栗叶
- 土千年健叶
- 裂叶秋海棠
- 野菱根
- 骨螺
- 金兰
- 褐云玛瑙螺
- 阿育魏实
- 花红叶
- 白残花
- 蚶
- 水半夏
- 肋柱花
- 榛蘑
- 狼杷草
- 曼陀罗叶
- 雕骨
- 山胡椒根
- 艾叶
- 厚皮树皮
- 小果白刺
- 接骨草
- 桉树果
- 小谷精草
- 鹊豆
- 滇丹参
- 蹋菜
- 桂皮紫萁
- 披散糖荠
- 紫茎棱子芹
- 睡菜
- 灰毛婆婆纳
- 白冷草
- 藏鮡胆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大发表
- 山莲藕
- 云支花
- 小地扭
- 岩胡椒
- 大叶白头翁
- 桐皮
- 一枝香
- 田野卷耳
- 荷苞花根
- 粗榧子
- 臭黄荆叶
- 扶栘木皮
- 野芭蕉
- 石芫茜
- 海螺
- 白苣
- 山里红
- 漆大姑根
- 中华剑蕨
- 盾果草
- 飞龙掌血
- 虎咬癀
- 赤芍
- 凉三七
- 漏斗瓶蕨
- 大荃麻
- 鸡内金
- 狗脚草根
- 毛果珍珠茅
- 山百足
- 铁箍散
- 马槟榔
- 山小橘
- 铁浆
- 补骨脂